已故的陳揚龍先生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同時,也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他致力于醴陵釉下五彩瓷原料配制和工藝革新的研究和試驗,于90年代總結出“薄施淡染”醴陵瓷新技法,改善了醴陵釉下五彩層次感不強的問題,更好地體現了陶瓷材質的潤透之美。該技法在醴陵陶瓷工藝美術界得到了全面推廣,成為當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主流風格。
作品清雅 工藝獨特
日前,“薄施淡染——陳揚龍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藝傳承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南省文化廳主辦,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醴陵市人民政府協辦。此次受邀參展的作品近百件,其中陳揚龍以“薄施淡染”技法所制的精品力作數量有70余件,包括瓷板畫、陳設瓷、生活用瓷等多種形式。
記者發現,《小菖蘭》《春滿人間》等代表作均在展出之列?!缎≥盘m》瓶身細短頸、腹大而圓,弧線柔和飽滿,畫面以蘭花和葉呈現,喻君子之德,以淡彩畫葉,重彩畫花,蘭葉的線條健美俊秀,以粗細變化、條條相互交織的線分割畫面,給人以寧靜雅致之感。據了解,該作品是由陳揚龍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楊永善合作完成的,陳揚龍負責釉下彩畫面創作,楊永善進行器形設計。2008年,該作品獲“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大展”金獎、“百花杯”金獎?!洞簼M人間》畫面中花和枝葉的穿插、疏密對比、起承開合、空間大小的塊面分割都經過了深入推敲,較好地展現了牡丹高貴、清雅、從容的內在品質。正是在繪制這件作品中,陳揚龍將漸變有序的“薄施淡染”分水技法提升到新的高度。
除陳揚龍作品外,展廳中還展出了陳揚龍女兒陳利與兒媳申彬傳承與發展其“薄施淡染”技法創作的20余件作品,包括《萬紫千紅》《蒲塘妙趣》等代表作??v觀整個展廳,可以看到參展作品都展現了醴陵陶瓷淡雅特征,同時,勾線、分水兩項釉下五彩瓷區別于其他瓷種的最核心工藝也得到很好的呈現。
師法自然 “格物”“移情”
醴陵是我國重要的陶瓷地區之一,從考古發掘發現,該地區自東漢已有制陶的歷史,宋代主要生產青瓷,明清兩代盛產青花瓷。清末民初,著名實業家熊希齡以現代陶瓷工業為基礎,在姜灣開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公司。從創燒伊始,醴陵釉下五彩瓷就確立了以典雅繪畫性裝飾為主的高端品質。在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牌獎章,蜚聲海外。由于戰亂,醴陵產區經過短期的興盛后,瓷業凋敝,技藝瀕臨失傳。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55年成立湖南陶瓷研究所,請吳壽祺等老藝人以師徒傳承的方式帶出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在他們的努力之下,醴陵釉下五彩逐步恢復,工藝技術不斷創新,在高溫硬質瓷瓷質和高溫色料穩定性等方面均領先世界。
1941年出生于醴陵陶瓷世家的陳揚龍,正是湖南陶瓷研究所的第一批“十藝徒”之一,師從吳壽祺、宋成仁和林家湖等老藝人,是新中國醴陵高溫釉下五彩瓷復興的實踐者和帶頭人。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陳揚龍一直從事原料配制和工藝革新的研究和試驗。他主持輕工部色標試驗項目,用5年時間熟悉掌握色料在不同釉質和窯型中的聚結力、發色力、乳濁性、穩定性和相生相克原理。多年作為技術指導下廠,鉆研成型技術和燒成制度。在原料配兌、成型工藝、燒成控制、彩繪技法上大膽創新。他認為,陶瓷是由胎釉、器形、工藝和裝飾等構成的一門綜合藝術,不能“以瓷當紙”,而忽略造型設計、制瓷工藝、裝飾風格等陶瓷元素的有機結合,應該堅持陶瓷藝術的特性,用陶瓷的語言來表達陶瓷藝術,始終與中國畫保持借鑒而不同化的距離。
創作上,陳揚龍鐘愛花卉創作,善用寫實手法和裝飾性構圖,作品貼近自然,清雅淡逸,被譽為“禪在花草中”。陳揚龍堅持從生活中獲取靈感,他認為這樣作品才有情感和生命力。他研究植物的生長結構和姿態,觀察總結植物在不同階段、不同天氣和不同時間的情態和神韻,以“格物”精神來寫生,用“移情”的方法專注于表現物與我的關系,比如由折枝花發展出通景花卉等等。此外,他還重視與院校的交流與合作,總結出“裝飾性構圖,寫實性表現”的風格。晚年又成功通過提煉物象精髓,創新出圖案化裝飾化的變體風格。
“薄施淡染” 傳藝不忘初心
經過40余年的研究和試驗,陳揚龍于上世紀90年代概括出了“薄施淡染”醴陵瓷這一獨特的技藝特點。“薄施淡染”是在傳統“單線平填”“接色”“罩色”“點水”等技法上創造性的發展,其層次更為豐富,色彩更為水潤,厚重而又通透。對傳統繪畫“三礬九染”的技法進行了分水技術的徹底工藝化?!氨∈┑尽笔峭ㄟ^彩繪和瓷質共同實現的,因此,他對每一個器形的胎釉的選料配比和成型工藝都會反復試驗,將傳統的“三燒法”改進為“四燒法”,不斷追求極白、極薄、極透和極潤的“類玉”質感。
在充分掌握了醴陵釉下五彩的技藝規律后,陳揚龍還毫無保留地授藝于數百名學生,使“薄施淡染”技法在醴陵產區大面積推廣。由于這種技法學徒時間長,藝術設計水平要求高,制作周期久,成本高而燒成率低,很多人便不愿意堅持。有的為降低成本而抄襲模仿或粗制濫造,甚至轉而學習其他產區短平快的做法。陳揚龍大師生前創建工作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這塊沉甸甸的牌子就掛在他們工作室所在的這棟不顯眼的小樓上。長女陳利是其得力助手,幼子陳志峰負責成型工藝,兒媳申彬傳承其技藝。在他去世后,3個子女帶領十幾位徒弟,在困難的境況下仍然堅持傳承陳揚龍技藝精神,堅守高品質藝術瓷的道路,以此來發展醴陵瓷窯口的藝術特色。
目前,陳利已成為湖南省級非遺傳承人,在色料、泥釉配制、繪制技法等多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使傳承技法不斷完善。由于“薄施淡染”技法制作的作品以素雅、清淡、漸染的風格自成一派,對色料要求甚高,要求色彩細膩、過渡緩和,因此,陳利與申彬不斷進行適合該技法的復合色研發,此次展覽展出的作品《移富貴于平安》便是陳利與申彬在復合色研發上取得突破的例證,她們將新調配的多種復色在該作品上進行大面積疊加,使色料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豐富多變,又不失清澈潤澤。
“父親為醴陵釉下彩潛心鉆研了一生,為湘瓷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此次國博展覽我們是帶著使命而來,不僅要將父親畢生所就的‘薄施淡染’技法推廣出去,被世人所知曉和喜愛,更擔負著將以醴陵釉下五彩瓷為湘瓷代表的湖湘文化傳播出去的責任。”陳利說。據悉,此次展覽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的首個醴陵釉下五彩瓷個展,陳揚龍子女決定將父親的部分精品力作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