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中國畫)任伯年
??【覽事速遞】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有言:“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
??作為中華民族繪畫中的本體語言,“線”的運用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皿,至戰國及秦漢時期的帛畫、漆器已趨于成熟,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積淀,直至唐宋達到高峰。元明清以來,隨著文人墨客對“線”的認識和探索的不斷深入,中國繪畫構建起“以線立骨”的美學范式。
??中國畫以毛筆為主要工具,筆毛柔且韌,不同的運筆角度與力度,會在紙絹上留下形態各異的墨線,筆觸或如“風趨電疾”,或似“骨立山堅”,因此,線不僅是單純的造型手段,更是個人內在修養與心性的外在顯化。歷代畫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筆線的表達形式,這些創造使得中國繪畫中的線條具有獨立的美學價值,并不斷發展完善。如今,線描訓練已是中國畫學傳承中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
??11月9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風·骨——中國美術館藏人物畫筆線研究展”在一層4號廳與觀眾見面。此次展覽為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同時也是“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入選項目”,精選了館藏明清以降人物畫作品40件(套),旨在以人物畫為鏡,通過“墨骨法相”“林泉心跡”“芳華流美”三個篇章,探究中國繪畫筆線之美,呈現其作為民族繪畫基因的傳承脈絡與創新活力。希望可以通過這次展覽,搭建起傳統與當代、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讓沉淀于歷史中的民族美學智慧不斷煥發光彩。
??展覽將持續至11月30日。
??(許馨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