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慶假期,蘇州尹山湖美術館迎來了一場別具一格的展覽——“連接Connection”蘇州古橋主題展。與其他展覽不同,這場展覽的策展人是一位來自蘇州外國語學校的高中生盧荻。從小在蘇州長大的她,用三年的實地走訪與研究,帶領觀眾開啟了一場獨特的古橋探索之旅,試圖回答一個問題:在今日,我們為何仍需凝望一座座古老的橋?
從興趣到使命:三年行走繪就“橋之地圖”
盧荻自小浸潤于蘇州的水韻文化之中,對遍布水巷的古橋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份興趣逐漸轉變為一種責任感。在研究過程中,她發現,蘇州的古橋不僅是連接兩岸的交通樞紐,更是連接經濟、情感與文化的紐帶?!皹蛏系牡袼?、紋樣,因為橋本身的使用而成為‘活著的文物’,”盧荻在介紹策展思路時談到,“它們承載著鄉愁、別離、功名等豐富的文化意象,這是一種跨越古今的連接?!?/span>
為了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能像她一樣發現古橋之美,盧荻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系統梳理,繪制出清晰的“蘇州古橋分布導覽圖”,并為山塘街、平江路等熱門街區量身定制了“訪橋路線”,讓尋橋之旅有跡可循。
科普與藝術:雙重視角下的深度“連接”
展覽分為“科普篇”與“藝術篇”兩個篇章,全方位展現盧荻對古橋的理解。
在“科普篇”中,她不僅展出了自己拍攝的垂虹橋、寶帶橋等代表性古橋的攝影作品,更巧妙地運用透視圖原理,在照片上覆以亞克力板,清晰勾勒出石拱橋的力學結構,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古人的建筑智慧?,F場定制寶帶橋、垂虹橋等印章,吸引了眾多孩子“按圖索驥”,在游戲中完成了與古橋的第一次“連接”。
“藝術篇”則更深入地展現了盧荻的人文思考。她以歷史上匯聚了無數詩畫的“垂虹橋”為輪廓,將歷代文人歌詠它的詩文融于一圖,視覺化地呈現了千年的文化積淀。
更引人注目的是,她運用炭筆拓畫這一傳統形式,將府署橋石獅、吳門橋踏步石上那些被歲月磨礪的紋樣“復刻”到了展廳。初看酷似現代菱格圖案的踏步石拓片,實則是千年步履打磨出的生活印記,讓觀眾得以親手“觸摸”時間,感受古今生活方式的奇妙連接。
連接過去,更為了通向未來
展覽的尾聲,盧荻用一幅藝術創作表達了她對古橋保護的呼吁。她關注到工業園區綠地中殘存古橋的去留,也痛心于山塘街野芳浜下已斷裂橋梁的廢棄。“這些古橋是這座城市最獨特的財富,”盧荻說,“我策展的最終目的,不僅是展示它們的美,更是希望通過我的視角,連接起更多人的關注。讓我們在走向未來時,不要遺忘這些連接了我們過去與現在的文明坐標?!?/span>
這場由一個高中生策展的展覽,本身就如同一座橋——它連接了青少年的創造力與古老文化遺產,也連接了學術研究與公眾認知,更試圖連接起一座城市的過去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