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講堂】
??場景雕塑,是以圓雕、浮雕等手法表現特定事件中人物與場景關系的綜合性雕塑藝術形式。它不僅是單體雕塑的延伸,更通過對空間的營造和氛圍的烘托,實現敘事性、紀實性與精神性的結合,為觀眾帶來多維的藝術體驗。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場景雕塑”課的設立,旨在緊密結合時代發展,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敏銳感知力和卓越創新力的雕塑人才,使其能夠在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生活、室內與戶外之間自如穿梭,創作出既契合時代精神又極具審美價值的雕塑作品。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青年雕塑創作者們在學習與創作的過程中往往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對于祖國大江南北的經典雕塑的研究,大多是通過圖片或文獻等媒介,缺少對于雕塑與現場環境之間關系的實地考察;二是許多創作者在構思之初僅僅關注雕塑本身的造型技巧與形式美感,而忽略了其在社會文化語境中的意義表達與價值傳遞,尤其是主題性雕塑創作中對于革命精神的弘揚。為了有效解決這些難題,“場景雕塑”課經過近十年的積累與打磨,逐步探索出“兩個現場+兩個空間”的教學實踐體系。
??“兩個現場”分別指中國雕塑史的現場與中國革命史的現場。一方面,同學們通過對中國雕塑史的學習,了解到歷代雕塑技法與風格的演變,從而提升其審美素養與文化認同感;另一方面,在對中國革命史的研讀過程中,同學們得以感受到雕塑藝術在傳承與弘揚革命精神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而激發其創作熱情與使命感?!皟蓚€空間”分別為教室空間與雕塑空間,前者即指在室內課堂上的教學與訓練,后者則表示對雕塑作品所處室外環境的考察。
??這一教學體系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局部與整體的融通,使同學們獲益良多。藝術家江碧波、葉毓山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創作的《歌樂山烈士群雕》,展現了革命烈士舍身為國、英勇不屈的光輝形象。在對該作品進行學習與研究的過程中,老師會先讓同學們根據雕塑的正視圖進行小稿臨摹,并分析雕塑的造型比例。此時往往會有同學提出疑問:為什么雕塑人物的頭部稍稍偏大,以致頭身比例并不十分完美?帶著這一問題,師生們來到歌樂山烈士陵園進行實地考察,當置身現場仰望莊嚴矗立的群雕時,同學們的疑惑便迎刃而解了。該雕塑高11米,足有近4層樓高,由于人們的觀賞角度多為仰視,在這樣的視角下,雕塑人物的頭部會因透視而變小,導致比例失調。因此,雕塑家在創作時故意略微放大頭部比例,從而消解了透視帶來的問題,讓雕塑作品在實地展示環境中呈現出最佳視覺效果。
??“兩個現場+兩個空間”的學習,為同學們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距離真正完成一件場景雕塑作品,還需要創作者充分發揮其想象力與共情力?!皥鼍暗袼堋闭n會重點聚焦革命歷史題材雕塑創作,在進行多方研習與考察后,老師先拋出相關主題,并讓同學們圍繞該主題發揮想象,羅列出“情緒關鍵詞”。如在一次以“南昌起義”為主題的雕塑創作中,一位同學在設計之初列出了“激烈”“昂揚”“力量”“信心”等關鍵詞。接下來,老師便會引導同學將這些復雜的情緒具象化,如躍起的戰士代表“激烈”,高舉的大刀象征“昂揚”,健碩的戰馬彰顯“力量”等。同學們以此思路繪制草圖,重點經營正視面的構圖,并以大小不一的泥方塊和泥條搭建出作品的空間關系,最終逐步調整為一件完整的場景雕塑。通過這樣的訓練,雕塑作品的內在情緒與外在形象得以深度融合,不僅具有生動的視覺效果,更能精準傳遞出豐富的情感內涵。
??除了聚焦革命歷史題材,對于社會熱點的關注同樣能夠拓寬雕塑創作的視野和維度。2022年夏天,重慶的持續高溫引發多處山火,面對自然災害,消防官兵、武警部隊、志愿群眾以及背著竹簍的摩托大軍等兩萬人接力救援,讓世界見證了中國人團結的力量。為了生動展現救援者們的非凡勇氣、堅忍意志和家國情懷,學院師生創作了全景式雕塑作品《縉云之巔》。在草圖設計之初,創作者們同樣進行了資料分析與實地考察。值得一提的是,雕塑中的一名青年油鋸手的形象,源自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生黃佳琦,他志愿參與了縉云山山火的撲救行動。在他看來,此次行動可謂一場“飽和式救援”,“物資是飽和的,志愿者是飽和的,甚至連志愿者們的情緒也是飽和的”。因此,創作者們決定將這種飽滿的熱情融入雕塑創作,提煉出“普通人”“匯聚”“忘我”等關鍵詞。群雕的最高點為運送救援物資的摩托車手,他的周圍有正在奮戰的消防員、搬運物資的年輕母親、疏散人群的青年志愿者等。人物群像組合在一起如山峰一般,共同營造出昂揚向上的動勢。該作品榮獲2022年重慶市美術作品展金獎,這是創作者們通過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凝練生活,再運用各種雕塑技法傾力創作的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同學們也完成了從事件觀察者到藝術記錄者,再到精神傳承者的轉變。
??從歌樂山的豐碑到縉云之巔的群像,一代代川美人用雕塑作品詮釋著藝術的公共價值,讓雕塑成為凝固的時代史詩和傳播民族精神的載體。培養有時代擔當的雕塑家,是藝術教育回應時代命題的必然選擇。藝術創作從來不是孤立的技法演練,而是扎根于歷史縱深與人民生活的精神錘煉。當學生們學會在校園課堂中磨煉技藝,在雕塑空間中把握整體,在歷史現場中汲取力量,在社會現實中感受溫度,他們便逐步擁有了以雕塑藝術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的能力。
??(作者:尹代波,系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雕塑系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