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往日痕跡:文物的發現與藝術的復興”展覽在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亮相。展覽由賽努奇博物館與浙江省博物館聯合舉辦,聚焦中國獨特的傳拓工藝及其對藝術史的深遠影響。傳拓作為古老的中國技藝,通過紙張和墨水復刻石碑、青銅器銘文等遺跡,是攝影出現前保存與研究文物的重要手段。這次展覽內容包括清代金石學家六舟的《百歲圖》,以及吳昌碩、黃賓虹等書畫名家的相關作品,向觀眾深度展示了何為中國的拓片藝術。展覽的成功舉辦,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傳播的新活力。
??這不是中國書法拓片第一次進入西方大眾的視野。早在一個世紀前,世界各大博物館就開始了對中國書法拓片的系統收藏,形成了覆蓋歐美的收藏網絡。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書法拓片涵蓋了從商代甲骨文到明清書法的各個歷史時期,包含青銅器銘文拓片、石刻碑文拓片、墓志銘拓片等多種類型。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有清代18世紀《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拓本,代表了清代宮廷對歷代書法名作的系統整理;此外還收藏有石鼓文明末清初拓本,原為阮元、翁同龢舊藏,1992年由翁萬戈夫婦捐贈。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金石拓本數量豐富,品質精良,主要由漢學家勞費爾和葛維漢在20世紀前半期收集而來;20世紀60年代,該館從李宗侗處購得名碑善本十余種,其中多數又是清末收藏名家端方的藏品。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則收藏有漢代武梁祠石刻拓片,以及文徵明行書拓本等明代文人書法作品。
??從這些海外博物館的收藏歷程來看,中國書法拓片的海外收藏呈現出明顯的發展軌跡。早期收藏主要依靠個人商業購買和私人捐贈,體現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對東方文化的好奇與探索。如大英博物館1925年從史蒂文斯先生處購得的顏真卿《東方朔畫贊碑》拓本,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漢學家勞費爾、葛維漢在20世紀前半期的收集活動等,都體現了這一階段的特征。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收藏方式逐漸轉向現代機構間的學術合作。1981年,大英博物館通過與中國文博機構的合作,獲得了《司母戊方鼎》拓片、《虢季子白盤》拓片和《三體石經》拓片等5件藏品;1992年,又通過杰西卡·羅森博士的學術渠道,從漢中博物館購得了《石門十三品》摩崖拓片全套13件,這標志著機構合作模式的進一步成熟和深化。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收藏的學術價值,也為西方公眾深入了解中華文化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源。
??這些收藏,反映了西方世界對中國文化認識的深化過程。從最初的獵奇收藏到后來的系統研究,海外博物館的中國書法拓片收藏見證了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的歷史軌跡。特別是20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古代書畫大規模進入世界著名博物館,中國書法在海外的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形成了從個別購買到批量合作、從商業交易到學術合作、從被動收藏到主動策劃的發展趨勢。
??海外博物館的中國書法拓片收藏在結構上呈現出鮮明的系統性特征。從時代分布來看,藏品涵蓋從商代到明代的各個歷史時期,基本完整地展現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脈絡。
??在書體類型方面,海外博物館的收藏涵蓋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草書等主要書體形式。金文以大英博物館的《司母戊方鼎》和《虢季子白盤》拓片為代表;隸書以大英博物館的《石門十三品》拓片和菲爾德博物館的《孔宙碑》拓片等為典型;楷書、行草書等書體在大都會博物館的《三希堂法帖》和賽努奇博物館的文徵明行書拓本中都有精彩呈現。
??其載體形式也具有多樣性。青銅器銘文、石刻碑文、法帖刻本等不同載體的拓片,不僅展現了古代書法藝術的多元表現形式,更反映著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這些分布在世界各大博物館的拓片如同一部立體的中國古代社會百科全書,為海外觀眾了解中華文明提供了多維度的視角。
??對于海外觀眾而言,中國書法不僅是一種文字書寫藝術,更是理解中華文化精神內核的重要窗口。2024年11月,在倫敦舉辦的“中國之夜”文化旅游推廣活動以拓片藝術作為互動項目,吸引了300多名歐洲業界人士的熱情參與,展現了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海外傳播的新面貌。一年后,“中國,往日痕跡:文物的發現與藝術的復興”展覽再次印證了這一趨勢,不僅展現了傳拓工藝的獨特魅力,更深入闡釋了文物發現與藝術創新之間的互動關系,讓觀眾在欣賞拓片藝術的同時,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從靜態收藏到主題展覽,從學術研究到公眾參與,中華文化正以更加立體、生動的方式在海外傳播,讓更多海外觀眾了解和欣賞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作者:方淩波,系南京師范大學博物館館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