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展覽
中國當代的建筑回應
Architectural Responses to Contemporary China
展期:2025.09.07 – 2025.12.28
策展人:魯安東
主辦單位: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承辦單位:金鷹美術館
支持單位: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南京大學出版社/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
參展事務所:阿科米星建筑設計事務所、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勝景幾何設計研究中心(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
南京金鷹美術館于2025年9月7日呈現全新展覽 ——
《中國當代的建筑回應》。此次展覽集中展示三大重要的當代中國建筑事務所回顧展,分別為阿科米星建筑設計事務所的《改變是一種常識》(2022)、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的《敏感的都市性》(2022)以及勝景幾何設計研究中心的《勝景幾何》(2025)。三場展覽最初在2022至2025年間,以獨立個展的形式亮相倫敦,作為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RIBA)“中國當代的建筑回應”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本次在南京的重新匯合,則是該系列在國際巡展之后的首次系統性回顧與在地化呈現。
《中國當代的建筑回應》展覽現場,金鷹美術館,2025年,南京。圖片由金鷹美術館提供
“中國當代的建筑回應”系列展由南京大學建筑于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魯安東擔任策展人,倫敦大學學院 Murray Fraser 與 RIBA
出版部主任 Helen Castle 擔任學術顧問,是 RIBA
歷史上首次為中國建筑師舉辦個展。展覽聚焦于建筑師們如何在回應本土語境與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獨特的思路與方法,并藉由其作品展現出中國當代建筑的創造力與多樣性。
在阿科米星的《改變是一種常識》中,建筑作為一種日常策略,被放置在社會生活的廣闊背景下考察,揭示其在不斷變化的城市與個體之間所承載的能量與可能性;大舍的《敏感的都市性》回顧了事務所二十年來的創作實踐,展現其在中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所形成的獨到思考與都市回應;勝景幾何的《勝景幾何》則以人工與自然的關系為線索,探索中國建筑如何在傳統與當代、技術與詩意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中國當代的建筑回應》展覽現場,阿科米星建筑設計事務所:“改變是一種常識”,金鷹美術館,2025年,南京。圖片由金鷹美術館提供
《中國當代的建筑回應》展覽現場,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敏感的都市性”,金鷹美術館,2025年,南京。圖片由金鷹美術館提供
《中國當代的建筑回應》展覽現場,勝景幾何設計研究中心:“勝景幾何”,金鷹美術館,2025年,南京。圖片由金鷹美術館提供
《中國當代的建筑回應》不僅是對中國建筑師在國際舞臺上集體亮相的重要回顧,也是一次面向本土公眾的再度發聲。展覽通過展陳、出版與研討的有機結合,揭示建筑作為文化生產方式的深度與復雜性,同時進一步打破以往中國建筑僅作為西方建筑師與理論家研究對象的被動局面。在此次呈現中,中國建筑師以實踐與思想成果成為基礎,系統而有力地表達與傳播,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筑的巨大實踐成就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學術闡釋。
《中國當代的建筑回應》展覽現場,策展人魯安東致辭。圖片由金鷹美術館提供
開幕當天,莊慎(阿科米星建筑設計事務所)、陳屹峰(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與李興鋼(勝景幾何設計研究中心)分別圍繞實踐經驗與思考展開報告,共同呈現了中國當代建筑在不同語境中的探索與回應。
莊慎指出,建筑設計不僅是作品的產出,更是一種將設計、認知與行動統一起來的工作狀態;在中國城市化的獨特語境中,事務所通過向內外探索來理解環境,把設計作為工具而非對象,以此抵抗專業價值在同質化與消費化中的消解。他認為建筑學研究既是實踐的參照,也是發現新問題、保持專業性的必要途徑;在大量既有空間和不斷變化的城市現象中,建筑師應具備洞見,對舊有建筑的改變與未來建筑的可能保持敏銳思考,從而在中國獨特的環境中探索建筑的新價值。
《中國當代的建筑回應》展覽主旨報告現場,阿科米星建筑設計事務所莊慎發言。圖片由金鷹美術館提供
陳屹峰回顧了大舍從2001至2020年在上海郊區新城以及中心城區的設計實踐,指出大舍的作品可以理解為一種對快速變化的城市環境的敏感回應。大舍在的新城設計實踐正值上海郊區造城運動的初始階段,具體項目的外部環境處于高度不確定狀態。設計選擇內向的自治模式應對,并把江南傳統的建成環境作為參照,以此回應郊區的快速城市化進程。大舍在浦江兩岸的設計實踐以城市更新項目為主。面對都市的生產性或基礎設施性遺存,大舍認為新建筑的介入是個織補過程,用以縫合斷裂的時間和空間,培育一種物質的連續性與氛圍的共鳴,在推動空間轉化的同時激發新的公共性。
《中國當代的建筑回應》展覽主旨報告現場,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陳屹峰發言。圖片由金鷹美術館提供
李興鋼院士強調,勝景幾何的建筑始終立足于與環境的緊密交互,在復雜多變的當代中國語境中探索回應,因此建筑設計語言也自然而然呈現出多樣性。他以魯安東在勝景幾何RIBA展覽中提出的“人居、尺度、密度、秩序、廢墟、山林”六個關鍵詞為線索,介紹了相關的展出項目,其背后不僅關切人的生存方式與聚落邏輯,也在探尋時間、自然與秩序之間的深層關系。通過這些實踐,勝景幾何試圖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尋找平衡,讓建筑既回應當下的社會條件,又保持對歷史與自然的敏感與敬畏,并在不斷演變的環境中探索建筑持久的意義與價值。
《中國當代的建筑回應》展覽主旨報告現場,勝景幾何設計研究中心李興鋼發言。圖片由金鷹美術館提供
關于建筑師/事務所
阿科米星建筑設計事務所
“阿科米星”是Archmixing的諧音,意為“混合建筑”,源于成立之初,他們認為:“設計需要消除從專業領域到社會價值的各種狹隘的界限,不放棄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卑⒖泼仔鞘冀K秉持工作實踐與研究合一,逐步聚焦以中國城市與建筑的改變現象作為切入點,致力于用建筑實踐與自身行動探索、揭示建筑學通識性的新認識。
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
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于2001年在上海成立。大舍的作品獲得廣泛的國際認可,曾受邀參加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當代中國建筑與藝術展”、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東京GA
美術館“當代世界的建筑家”等重要的國際建筑與藝術展,先后獲得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大獎、臺灣遠東建筑獎、英國《建筑評論》評選的全球新銳建筑獎、美國建筑師協會中國區2019建筑類最佳榮譽獎、亞洲建筑師協會2020建筑獎(文化建筑類)金獎等重要國內和國際獎項,并被美國《建筑實錄》評選為2011年度全球十佳設計先鋒事務所(Design
Vanguard 2011)。
勝景幾何設計研究中心(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
勝景幾何設計研究中心(原李興鋼建筑工作室)是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于2003年首批成立的三個建筑師工作室之一,由中國院總建筑師李興鋼主持。中心倡導研究性設計與設計性研究并行的工作方法,以“勝景幾何”思想和理念、“工程建筑學”方法和路徑為核心,聚焦建筑對于自然和人工密切交互關系的營造,形成“生境建筑”的方向和特征。
關于策展人
魯安東
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華文明數智創新實驗室副主任。清華大學學士,劍橋大學碩士、博士,曾任劍橋大學沃夫森學院院士、牛頓基金學者,JAABE領域主編、英國《Design
Research Series》叢書主編;《Bloomsbury Architectural
Library》《建筑學報》編委;英國Architectural Design
(AD)《建筑學報》《時代建筑》《建筑師》《新建筑》客座主編。主持南京長江大橋記憶計劃、南京“世界文學之都”城市空間計劃、倫敦雙年展中國館、第九屆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等。
關于空間
金鷹美術館
位于南京新的主城區,坐落于河西地標性建筑——金鷹世界的52層整層,是南京藝術生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金鷹美術館是由金鷹國際集團創立的專業藝術機構,是一座空中的全藝術平臺,涵蓋了全球與藝術相關的藝術展覽、藝術專題講座、表演、工作坊、藝術教育、藝術商店、藝術書店等多樣性的文化項目,每年呈現近百場。
秉持著藝術與都市生態并行的理念,金鷹美術館以美術館為主體,不斷嘗試突破固有范疇和傳統邊界,積極介入到城市生活的各個領域,致力于成為一座兼具開放性、多元性、綜合性的藝術體驗中心,為公眾提供與藝術互動的機會,延續城市與藝術之間的積極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