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當代美術館建筑外觀
蘇州,這座有著兩千五百年造園史的文化名城,如今在金雞湖畔迎來了一個承古開今的藝術新地標——由丹麥BIG建筑事務所設計的蘇州當代美術館。
作為BIG在中國落成的首個文化類公共建筑,美術館以現代建筑語言重新詮釋了蘇州園林的精髓,將傳統江南意象帶入當代語境。
設計團隊從蘇州園林中提取“廊”這一核心元素,以蜿蜒的絲帶狀屋頂串聯起九個獨棟建筑,既延續了“一步一景”的造園智慧,又創造了面向城市與金雞湖的開放界面。建筑群通過分散的體量布局、回廊的抽象意向以及玻璃等現代材料的運用,在肌理層面與蘇式園林建立對話,同時以流動的公共空間打破傳統美術館的邊界,塑造出一個與自然交融、向城市開放的“無界美術館”。
這座占地4.88萬平方米的美術館,不僅重塑了金雞湖右岸的天際線,更以其獨特的建筑語言,延續著從文徵明到貝聿銘的蘇州造園文脈,為這座千年古城開啟了傳統與現代的嶄新對話。
打造無邊界藝術平臺
相較于蘇州現有的藝術機構,蘇州當代美術館選擇了差異化發展路徑。執行館長王曉松表示:“我們希望美術館成為信息交互和激發城市創造力的平臺?!?
這一理念體現在其“無邊界美術館”的運營模式中——通過正式開館前夕的“空間生產力”項目、“右岸講堂”等系列活動的開展,美術館將藝術滲透到城市的各個角落,打破傳統白盒子的空間局限。這種“從城市生活外部向美術館內部反向構建”的策略,讓美術館在開館前就積累了相當的人氣和專業口碑。
在面對“如何構建作品與公眾之間的理解橋梁”這一命題時,王曉松強調:“美術館不能主動迎合大眾口味,而要以自身的資源為城市中的人們在不同層面上討論問題、激發思考提供可能性?!睘榇耍佬g館通過多層次的公教活動和內容傳播,將當代藝術知識轉化為城市生活的常識,讓藝術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作為蘇州工業園區打造“世界級城市會客廳”的重要載體,蘇州當代美術館不僅是一個展示空間,更是一個激發創意、促進對話的文化引擎。它既扎根于蘇州深厚的文化土壤,又保持著對全球前沿藝術動態的敏銳感知,必將成為推動蘇州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力量。
“行動建筑學”理念的空間詮釋
11月8日,由建筑評論家、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周榕與王曉松共同召集的“縱浪大化的行動建筑學”學術討論會在美術館成功舉辦。會議匯聚了多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建筑師與學者,在美術館獨特的建筑空間中,圍繞當代建筑的文化定位與實踐路徑展開深度對話。與會專家從建筑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維度,探討了在當代文化語境下建筑如何回應自然、城市與人文的復雜關系。
討論會分為主題演講與圓桌討論兩個環節。BIG建筑事務所創始合伙人比亞克·英格斯、OPEN建筑事務所創始合伙人李虎、MAD建筑事務所創始合伙人馬巖松以及XING DESIGN行之建筑工作室創始人熊星分別發表演講,以各自的實踐、從不同角度,探討建筑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與可能性。
蘇州當代美術館的建筑本身,正是本次討論主題中“行動建筑學”理念的空間詮釋。作為BIG在中國的首座大型文化場館項目,美術館不僅超越了形式創造的層面,更將蘇州園林中“觀游”與“棲居”的行為智慧,與現代建筑理念與技術相融合。
項目充分結合金雞湖右岸的自然景觀,在塑造城市天際線的同時,也構建出一個富于體驗與情感共鳴的場所。這一建筑實踐,正是對本次研討會核心主張的有力回應——建筑應超越純粹的物質與技術維度,邁向以人的精神與情感為核心的城市文明。(圖文來源ArtAlpha藝術阿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