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源為奎元館書寫的楹聯
朱德源是誰?將筆墨引入尋常百姓家,他是題寫半城招牌的“榜書大家”; 在改革春潮初涌的年代,他是杭州首家民營書畫社“西湖字苑”的破冰者;而在銅藝大師朱炳仁的心中,他則是“藝術生命的第一位貴人”。
從書齋到商海,再歸于家門,他更是一位將“善”字寫滿一生的仁者。從接濟吃不飽的鄰里,到自費為街坊修建閱報欄;從將宅邸無償贈與租戶,到率全家四代為紹興大禹陵捐贈銅匾……他將潤筆之所得,化作潤物無聲的善行,并將“樂善好施”淬煉為代代相傳的朱氏家風。
喂飽一米長的“口” 大庇寒士俱歡顏
朱家與銅結緣,世代經商,等到了朱德源這一輩本應家境富裕,但只因朱德源樂善好施到了極致,家里非但沒有聚財,還一直在“散財”。
朱家子女眾多,朱炳仁總共有十個兄弟姐妹,朱德源每天不僅要張羅一大家人的飲食,還常常把吃不飽的鄰里請進家里,朱炳仁在當時都沒有錢念書,他笑著說:“在那個物質條件匱乏的年代,父親有一米長的嘴巴要喂?!?
不僅如此,朱德源在杭州定居以后,每次回到老家紹興,還總會被親戚和街坊圍起來訴苦求助,而朱德源又總是心軟助人,每一次都要把口袋里的錢全掏完才算數。后來,朱德源甚至把紹興一處位置極佳的老宅免費送給了租戶,而如今那一片已被劃為景區,又蔭蔽了世世子孫。
弄堂里修閱報欄 城市文化氛圍濃
自從朱德源在永田里開辦了杭州首家民營書畫社——朱德源書畫社,這條幾乎獨家進出的細弄堂,里面是畫廊,弄口則是閱報廊,這個報廊比畫廊還要早辦三年。據朱炳仁回憶,父親一直起得很早,因為他有一件雷打不動的事,是在早餐前捧著二十份的報紙掛到閱報廊上,他惦記著那些殷勤來看報的人們,不愿讓人等待。
為了開辦這個報廊,朱德源沒有少費心思。當時公辦的閱報廊都少得可憐,更別提私人建的了。朱德源的申請書一份一份地呈送居委會,遲遲沒有回復,就在朱德源快失望時,好消息傳來:閱報欄可以辦,但要寫成思鑫坊居委會閱報欄。朱德源喜出望外,盡管訂報的錢是他從退休金中省下來的,但他從沒想過要署上自己的名字,他說:“我是一個‘老杭州’,理應為杭城的精神文明添磚加瓦。”
雖然如今物是人非,卻仍然可以想見當時有著閱報欄和書畫長廊的永田里,該是多么門庭若市,大家可以隨意在這里探討時事、品鑒字畫。朱炳仁回憶道:“我想這大概是杭州第一個私人閱報廊,甚至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杭州的第一條民營文化長廊?!?
捐字贈匾滿天下 傳承愛國好家風
大禹是中華民族的“立國之祖”,時值1995年,國內興起恢復大禹祭的熱潮,紹興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承擔了“祭禹1號工程”的實施任務,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紛紛慷慨解囊,朱德源率一家四代52口人捐贈大禹陵的全部銅匾、銅牌、銅碑及1萬元助建“禹王碑林”。其實在捐贈前一天,朱德源還為此召開了家庭會議,當時朱炳仁出差在外也要打個電話告知,所以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決定,更是一家人的支持,這不是一個人的善心,而是一家人的溫暖。朱德源在此事發生后便立下“愛國家風代代傳”家規,明確要求朱氏子孫要“為社會多作貢獻”。
其實,朱家的家風一直伴隨著清脆的打銅聲從古至今。當年戰爭爆發,銅被用作國家戰略物資受到管控,朱德源雖不得已先改行,但重拾家業創立書畫社以后,他跨界融合銅藝與書法,竭盡所能用銅藝傳承朱氏家業,以書畫詮釋愛國情懷:1995年,他為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特制“震撼半邊球”銅匾;1997年香港回歸時,他寫下“一國兩制,輝煌中華”送到香港;他在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30周年之際,贈送了兩幅書法立軸……朱德源為多地題匾贈墨,諸多善行不勝枚舉。
1995年,《浙江日報》的報道中,有人問朱德源:“捐這捐那圖點什么?”朱德源答:“我已77歲,只想實實在在做些好事。每當我完成一個心愿,心里就感到特別踏實。”高爾基曾說過“善良之光,照亮他人,溫暖自我”,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