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源為靈隱寺題匾“眾難解脫”
文獻廳的墻上,懸掛著朱德源親筆撰寫的治家格言。端正的楷書,從日常細節到宏大愿景,從道德品行到科技創新,記滿了他對家庭發展的思考。
朱德源曾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風氣將直接影響社會風氣。”朱家幾代人以銅為業,以德樹人。數十年來,朱德源以身作則,讓良好家風在朱家代代相承。
三百字家訓 言傳身教代代相傳
三百多字的治家格言中,既有“敬夫愛妻,弘揚家庭美德;尊老愛幼,樹立道德規范”的諄諄教誨,也有“重視科技創新是富民強國的頭等大事,為社會多作貢獻使英名千古流芳”的殷殷期許,還有注意衛生、鍛煉身體、生病要及時治療等生活小事的叮囑。
這幅治家格言寫于2003年,此時朱德源已經80多歲了。這其實不是一個始發的宣言,更像是他多年實踐的總結。
子女們都在朱德源夫婦的言傳身教中長大。看著他給市民寫字、給鄰里辦書報亭、給社會各界捐款捐物……朱炳仁說,父親總是教育他們,要多為社會做貢獻。這樣的教誨,浸潤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
如果要做重大決定,朱德源會充分征求家人的意見。1995年率全家為大禹陵的修建捐贈時,他先召開家庭會議和家人商量,還特意給在外地的子女致電詢問,大家一致同意后買,才付諸行動。當時有媒體采訪他,他說道:“我們全家捐助祭禹,就是要在家里樹立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心公益事業的良好家風,讓子孫后代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心系銅藝 堅守不渝開新局
年過八十,恍然回首,朱炳仁發現自己與后輩已經實現了父親的許多心愿。
當年朱家被迫關閉銅店,朱德源一直想重新振興“朱府銅藝”。20世紀80年代,朱德源與朱炳仁父子在杭州開了一家名為“金星銅店” 的銅鋪作坊,專門為公司制作銅字招牌。而到了朱炳仁的兒子朱軍岷,他敏銳地抓住市場機遇,將產品轉型向高端銅裝飾工程。2008年,朱軍岷創立了“朱炳仁·銅”品牌,創新銅藝生活美學,如今“朱炳仁·銅”已在全國開設了230多家線下門店,古老的銅藝以兼具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姿態走進了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朱炳仁的女兒朱嫣紅,則作為朱炳仁銅雕藝術博物館的館長,默默守護著傳統技藝,通過公益教育傳播銅文化。
朱炳仁不僅繼承了父親的銅藝與書法,更將之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為72米高的雷峰塔穿上銅衣,設計并制作靈隱銅殿、北京人民大會堂及中華世紀壇的銅雕藝術門、桂林銅塔、普陀山南海觀音大殿等;他開創了“熔現實主義”新流派,讓銅在自由的熔鑄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在建筑、雕塑、壁畫、熔銅、庚彩等領域多有建樹。他還將書法的筆墨神韻與銅的金屬質感相融合,開創了獨特的“現代銅書”藝術,實現了父親“以書立世”的期許。
朱德源生前一直關心杭州文化事業,曾希望出資在西湖畔樹立刻有西湖詩詞的銅匾銅牌,為城市增添文化氣息。這個心愿最終未能實現,但朱炳仁一直記著。后來,他出過一本書《跟朱炳仁游杭州》,結合他為杭州打造的城市地標,用個性化的視角展現杭州的歷史、文化和生活,解讀銅文化在建筑中碰撞出的“色彩”。書中提到的許多景點,也是朱德源曾經走過、留下題字的地方,朱炳仁說:“這本書也有一部分,是跟著朱德源游杭州?!?
三代人的家書 家國情懷永不忘
朱德源常寫信。在書畫社為別人代寫各類書信,對城市建設、書畫市場發展等的建議也會熱心給相關部門致信,給親人的信更是寫了不少,將關心寄托在一封封家書中。
朱德源寫的家訓,將先人的智慧、經驗和期望傳遞給后代,奠定朱家家風形成的基礎;朱炳仁曾模仿諸葛亮《誡子書》給其子朱軍岷寫過家書,諄諄教誨、殷殷期盼盡數融于其中;朱軍岷在其子朱也天19歲生日時,也寫了一封家信,告訴他:“無論你將來選擇何種道路,記得家里的爐火,永遠為你留著溫度,為你而燃?!?
2024年,朱軍岷的兒子朱也天考入北京大學,就讀化學系。朱炳仁和朱軍岷并未干涉孩子的專業和職業選擇。正如家訓中“重視科技創新是富民強國的頭等大事”,他們對朱也天說:“國家各種科技被‘卡脖子’,如果你在這個方面能夠做出努力,對家族的貢獻更大。”
如此家風傳承,也是朱德源曾經種下的種子。
9月3日,朱炳仁、朱軍岷、朱也天三代人受邀共同參加當天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親眼目睹整齊劃一的閱兵方陣走過天安門廣場,朱炳仁不禁想到,1945年,日本投降那天,朱炳仁才3歲,父親把他舉到自己肩上,揮著拳頭喊“中國萬歲”。父親如果看到今天的盛景,看到強大的祖國,看到子孫能夠來到這個重要的現場,一定會無比欣慰和自豪吧。
“父親是我的‘貴人’,是家族的‘貴人’。”朱炳仁說,“他是個普通人,但是他做了那么多事,這些平凡的事跡中,體現了他為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所發揮的力量,以及他自己溫存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