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琦作為“珠山八友”的核心人物,被稱作“西法頭子”。王琦的技法突破了傳統粉彩的局限,他建立的月圓會構建了新型藝術共同體,其創作理念和藝術實踐推動了近代景德鎮瓷畫從工藝裝飾向獨立畫種的轉型,也為傳統工藝的現代轉型提供了參考。本文通過藝術本體創新、藝術生態建構、思想傳播三個角度,揭示其融合中西技法、重構瓷畫藝術生產機制的歷史貢獻。
關鍵詞:王琦;瓷畫藝術
藝術本體的創新突破
王琦的創新體現于技法融合與觀念突破兩方面。在筆墨語言層面,他創造性地將黃慎以書入畫的寫意精神與西方造型理念結合,形成獨特的線面交響技法。以《秋山賞月圖》為例,畫中人物衣紋的頓挫筆觸既延續傳統鐵線描的韻律美,又通過墨色濃淡變化強化立體感。這種創新被孔六慶稱為瓷板畫藝術的書寫性革命。值得注意的是,王琦在《麻姑獻壽圖》中嘗試將傳統皴法融入人物畫背景,豐富了瓷畫的空間表現。
在色彩運用方面,王琦落地粉彩技法的工藝創新更具開創性。該技法包含了三個層次的工藝。第一層以玻璃白打底增強釉面覆蓋力,第二層以水料點染形成漸變基底,第三層施透明釉高溫燒制。這種工藝突破使作品的色彩兼具粉彩的濃艷與水墨的通透。其作品在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獲獎,標志著新粉彩技法獲得國際認可。這種技法融合的典范也可見于《西廂記》系列瓷板畫。他以明暗對比增強人物立體感,同時融入傳統面相學的審美特質,將西洋繪畫的解剖結構與傳統線描的韻律感有機統一。他在《貴妃醉酒》中嘗試將水彩畫的罩染技法與傳統分水工藝結合,創造出獨特的暈染效果。王琦的這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實踐,本質上是藝術語言的現代性轉化。
藝術生態的建構實踐
王琦的創新推動了景德鎮藝術生態的變革。他創辦的景德鎮瓷業美術研究社完善了藝術家的集體創作機制。該社通過制定瓷畫創作規范,鼓勵成員在傳統題材中融入現代審美。該社生產的瓷板畫通過分工協作實現了單體創作難以達成的表現力。據統計,該社鼎盛時期年創作量達1200余件,其中70%為成套定制作品。王琦1928年創立的月圓會在業界更具創新性。該組織實行“三會一展”的運行機制:每月十五雅集評畫(月會)、年終作品巡展(年會)、技藝交流研討會(研究會),并設立作品流通市場(展銷會)。這種機制既保持了藝術家的創作個性,又通過訂單共享提升了作品的市場競爭力。該組織鼎盛時期年創作量占景德鎮瓷板畫市場份額的37%,帶動周邊作坊就業超千人。王琦還首創技工、畫師、導師的三級人才培養體系,其弟子魏墉生、汪小亭均成為景德鎮瓷畫中堅力量。
王琦在《靜觀落花圖》的創作中,要求學生先觀察梅花生長周期再進行藝術提煉,這種包含觀察、寫生、創作的教學模式可以說是近代陶瓷教育從師徒制向學院制過渡的橋梁。其教學所用的“釉上彩分水十四法”至今仍是工藝教學的核心內容。
藝術思想的傳播影響
王琦通過多元渠道推動了自身藝術思想傳播,形成了跨時空的影響。其作品參與國際展覽,配合文獻記載與口碑傳播,確立了景德鎮瓷畫的國際地位。王琦的創作理念已成為后人研究近代工藝美術現代轉型的關鍵節點?!吨袊沾衫L畫藝術史》將其列為重要研究個案,彰顯其歷史價值。在學術研究方面,其藝術理念通過“師造化”的教學體系代際傳承。至今景德鎮陶瓷大學仍保留類似的教學方法,每年培養相關專業學生眾多。王琦更深遠的影響體現在文化符號的建構層面。“西法頭子”這一稱呼不僅表現了他的繪畫語言特色,還包含中西文化對話的視覺符號,代表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東方藝術應對西方現代性挑戰的策略。
當代啟示
王琦的實踐為傳統工藝的現代轉型提供了啟示。在技法層面,“西法頭子”所體現的跨文化融合路徑驗證了傳統工藝創新的兼容并蓄。這種技法創新為當代藝術家帶來了啟示:藝術家在借鑒數字技術、新材料等現代手段時,需保持文化基因的辨識度,避免陷入技術至上主義的誤區。在生態建構層面,月圓會的團隊模式通過資源整合與制度創新,展現了藝術共同體構建的可行性。其訂單共享機制與分級培養體系,為當下藝術園區同質化競爭困境提供了解決思路,即藝術家通過建立差異化的協作,可以實現文化價值與市場效益的雙重提升。尤為重要的是,王琦守正創新的創作理念也揭示出傳統工藝轉型的本質規律:創新必須根植于工藝本體語言的研究,而非表面形式的拼貼。當前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的建設,正需要這種既尊重工藝本質又敢于重構生態的實踐智慧。正如孔六慶所言,王琦的藝術探索在傳統與現代的張力中開辟出新路,其經驗對推動非遺活態傳承、構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參照價值。
參考文獻:
[1]吳海云.論繪瓷藝壇上的“珠山八友”[J].中國陶瓷,1984(01):27-31.
[2]李文躍.景德鎮粉彩瓷[M].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
[3]徐錦范,陳兵.中國晚清淺絳彩瓷器[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4]孔六慶.中國陶瓷繪畫藝術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系南昌師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