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燎原,吞噬豺狼》365×217cm 紙本指墨 2025年
近期,劉萬鳴的藝術展覽接連舉辦,備受關注。不久前,他的個展在西安成功舉辦,這次又來到齊魯大地,在山東美術館呈現了一場綜合性、學術性的展覽。這不僅為山東廣大觀眾,特別是美術界同仁,提供了寶貴的學習與交流契機,也再次彰顯了劉萬鳴作為當代中國畫領軍人物的重要影響力。
劉萬鳴的藝術實踐,鮮明地體現出兩大特質:一是扎根傳統,二是銳意出新。
首先,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宋元時期的美學精神與筆墨體系,有著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宋元繪畫所崇尚的格物致知、靜觀內省、精微寫意等理念,已深深融入他的藝術基因之中。
其次,他善于“出新”——從題材選擇、筆墨語言到對萬象世界的觀察與表達中,不斷探索屬于自己的藝術語匯。在這個過程中,他構建了一套具有當代意識的中國畫轉化路徑,回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時代命題。
作為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劉萬鳴懷有強烈的文化自覺與使命擔當。他深知,中國畫的發展不能停留于臨摹,必須在傳承中突破,在守正中創新。尤其在花鳥、人物等題材上,他既尊重傳統法度,又賦予筆墨以新的認知與表現維度——既有古意,又具今情;既見功力,又顯個性。
尤為可貴的是,劉萬鳴的繪畫風格鮮明:觀察事物非常精細,筆墨運用獨樹一幟,整體風格清雅而沉厚、寧靜而富有張力。這種“習古而不泥古,守正而能創新”的藝術態度,使他成為當代中國畫壇中一位難得的、具有獨立學術品格的知識型藝術家。
我們今天強調“知識分子畫家”的責任,正是要求藝術家不僅要有技藝,更要有思想、有文脈、有時代回應。劉萬鳴正是這樣一位踐行者。他以筆墨賡續中華文脈,以創作回應時代精神,做到了“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書法已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畫同樣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基因與民族審美。在新時代背景下,使這一古老藝術形式煥發新生,是我們共同面對的課題。劉萬鳴的展覽,為此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答案:唯有扎根傳統、面向當代,才能讓中國畫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最后,衷心祝賀本次展覽圓滿成功!也希望廣大美術同仁能在劉萬鳴先生的作品中獲得思考、啟迪與共鳴,共同推動中國畫在新時代的高水平發展。
(文/潘魯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