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里光陰驚晚秋,
無端薄念上孤舟。
舉杯欲語蟾光冷,
一任鄉愁逐水流。
忽然想起不久前的長沙之夜。信步穿行于幾條幽深巷陌,雖只是浮光掠影,卻仿佛觸摸到了這座城市的脈搏——一種植根于日常、卻又超越凡俗的文化品致,別饒雋味,生機勃勃。尤其那撲面而來的辣味,是長沙最熾烈的問候。它不單是舌尖的灼熱,更是一種彌漫在街巷空氣中的煙火之氣,瞬間喚起了游子心底的親切。這辣,是地域的性格,是湘菜文化沉淀的厚重底蘊。腳下青石臺階被歲月磨蝕得溫潤如玉,映襯著門額、檐角上栩栩如生的磚雕石刻紋樣,無聲訴說著千年文脈的綿延傳承。而最動人的,是這“辣”的情致已深深融入百姓尋常生活,淬煉成一種“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生命哲學。它“辣”出了湖南人骨子里的那份傲岸與自信,“辣”出了湖南人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剛健。
見一小館掛了幾幅國畫小品,第一印象是安靜熟練,含情抒懷。雖非名跡,卻在暢神中自有筆趣。丹青存雅意,筆墨見風流。大概這便是雅俗共賞之境吧。在街巷中得見如此可賞之作,實屬難得。我常說中國書畫就是一座摩天大樓,添磚加瓦才是成功的標志。想今日巷中所見畫作,或為小寫意之率真,或為沒骨之渲染,或為白描之流暢,或為潑彩之天成……不也是對“以理法取正,以神趣為歸”、重心靈抒寫的理解與追求么?不也是為中國書畫添磚加瓦之為么?眾所周知,書畫之路本是寂寞而長長的小路,途中必會遇到種種困阻。初學常感茫然,不知路在何方,繼而是放也放不下,想丟卻又丟不掉。此時,無所適從的尷尬,著實令人煩躁,甚至有所失望。今日巷中所見畫作,豈非作者歷經徘徊后,于寂寞之中日課不輟、默然耕耘之果?其為理想艱難前行,迷惘之后更見堅韌、執著與堅定。此般赤誠,此般熱愛,此般鍥而不舍,不也正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映照么?思之,敬意油然。當今常論文化自信,何謂自信?我從這巷間守正創新、承古開今的小幅畫作里,窺見了湖南畫家筆下那份自信。
返至賓館,乘興得五律一首,以表敬意:
春盛萬花開,
云青百鶴來。
耕耘承史脈,
筆墨寄情才。
錦繡傾心繪,
梅蘭執意栽。
人生懷大志,
緩步上高臺!
適見友人微信中感慨:“人生有兩境界,一曰知道,明白所求;二曰知足,知足所有。”我自忖,二者皆得。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但有一種公平是可期的:你所從事的事,恰是你所深愛、所求索、所夢想,乃至信仰所在。這是一種幸運的公平,我得之,故我知足。與詩文書畫相伴,我得到了我的快樂!有時看似失去了很多,承受了許多,或似從高峰跌入低谷,但我知人生本無坦途,這些都是有所獲、有所成的必經之路。
一路走來,也使我悟得許多……
我悟得失去中的苦澀也有甜蜜;
悟得無助時的奮斗更彌足珍貴;
悟得心懷敬畏才會去奮進;
悟得阻力實為前進的動力;
悟得踩下絆腳石便可為梯;
悟得成功的捷徑在于堅持;
悟得唯有付出才會有收獲;
悟得倍加珍惜才可以擁有;
悟得夢里路再長也不會留下一個腳?。?
悟得名位或可被奪,然本領無人能奪、無勢可擋;
悟得風雨之后見彩虹的幸福真諦!
在此,我感恩師長們教誨培育;感恩兄長們扶助支持;感恩當年的單位給予機會和平臺;感恩一路上曾同行、曾攙扶的兄弟姐妹。當然,也要感謝曾經遇到的某幾位,是他們竭力逆推,迫使我不得不放棄既有、逆風而行,選擇了這條耕耘傳統文化藝術的路,自此與世無爭,將光陰與精力投入到另一項更值得的事業,才成就了今日手中這一部厚厚的詩文書畫集。我深知人生沒有等來的精彩,只有拼出來的輝煌。
情之所至,賦詩以抒發:
丹楓似火映殘陽,
銀杏流金遍地黃。
凝目捻須觀暮色,
舉杯邀月攬秋光。
吟詩入卷情商起,
把盞傾觴興致揚。
沉醉誰知何日醒,
癡心不遜少年郎。
年輕時,曾用楷書抄錄過一段名言掛在書房:“事當三思,惟恐忙中有錯;氣能一忍,方知過后無憂。道理服人,哪怕英雄似虎;律條不犯,說甚官法如爐。此剛柔中正,持家之良方也?!币宦凤L塵直到今天,終得真切體悟其理。閑時多了,讀書愈廣,思慮更深。藝術專業本無天花板,課題浩渺無垠。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一猛子扎進藝術海洋,數十載奮力游弋,仍未觸岸;竭盡氣力下潛,亦未探底。這或許是“藝無止境”之謂吧?然仍想再出本畫集,出本文集,出本詩詞書法集。雖底氣不足,誠惶誠恐,但總是還有那么一份沖動。我深知美不可窮盡,永遠發掘不完,我知道藝途從來不論出身,只問赤誠。唯有踏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無愧此生,便足矣。
乘興再得七律一首抒懷:
詩文書畫但尋根,
把酒從容笑舉樽。
邀月詩情添玉律,
揮毫墨韻覓靈魂。
逍遙慢步知長路,
坎坷輕扶感大恩。
得意山川深谷遠,
風霜雪雨有乾坤。
畫畫,寫字,賦詩,填詞,撰文,人不管冠以任何頭銜,最終要靠作品說話。沉潛下去,做好作品,方是根本。名與利,人所共求,唯有過硬之作,腰桿方能挺直。而今已是花甲之年,到這個年齡,思慮何必過繁?衣食俱足,安康無恙,以書畫為樂,樂在其中,寫心寫情寫志,順勢而為,無拘無束,物我兩忘,當是我們這個年齡應有的一種生活狀態和人生境界。剛完成一幅畫,并即興填詞一首:
《清平樂·老君山》
重巒疊嶂,
霧靄青峰上。
紫氣東來云海蕩,
道法自然心曠。
誰知歲月如飛,
行囊空載而歸,
感悟人生似夢,
無為即是天機。
當我一鼓作氣墨寫詞稿時,卻發現墨跡已與往昔不同,筆底毫端浸透著湘江北去的氤氳、太行南行的風骨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原鄉雖在故土,而精神歸宿,竟散落在所有與筆墨相遇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