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美術館榮幸呈現英國藝術家湯米·哈里森(Tommy Harrison)的亞洲首場個人項目 《尋常之物》*(Commonplace)。展覽匯集藝術家為本次展出創作的全新繪畫作品,延續其對圖像語言與文化符號的持續思考。哈里森的繪畫以歷史與當代之間的往復為出發點,從文藝復興時期至今日的諸種繪畫傳統中汲取形式與觀念的能量。在本次展覽中,他將這些沉積的文化母題與自身的現實經驗交織起來,通過綿密的手勢、層疊的紋理與復雜的構圖,構筑出既凝重又游移的視覺空間。
本次展出的新作以“懺悔”的主題為核心。畫中的人物徘徊于言說與沉默的邊界,他們似乎正試圖開口,卻被破碎的面具或缺失的頭部所阻斷。那些被遮蔽的面孔與支離的形象構成了一種關于身份與表述的隱喻,而畫面中頻繁出現的麥克風暗示著私密的獨白正被記錄、被傳播,仿佛懺悔與公開之間的界線正在被消解。人物所處的空間被百葉窗、鐵柵、封閉的門窗所包圍,這些曾經可進入的場所如今被關閉,成為失去了功能的結構。通過以近乎真人尺度進行繪制,藝術家讓觀眾被迫進入畫面,與那些被阻隔的身體和空間對峙,在凝視中體驗顯露與隱藏之間的心理張力。
對比與沖突,是哈里森繪畫中始終存在的視覺語法——光與暗、織物與金屬、莊嚴與腐敗并置于同一畫面。正是在這種看似對立的構成中,他試圖觸及某種“緊張”的本質。為了實現這種復雜的視覺感受,哈里森不斷在材質、形態與空間結構之間實驗,從繪畫表面的肌理到內部幾何的轉換,再到數不清的微小形象關系的編織,讓每一次筆觸都成為意義生成的契機。
哈里森的繪畫以對日常物件與空間的再塑為出發點,使它們在新的語境中獲得象征的重量。通過與其他母題的并置與對話,藝術家建立起一個開放的語言系統,使意義游離于固化的符號之外,在不斷轉譯與錯位的過程中涌現。作品中的視覺張力不僅源自形象的矛盾,也來自觀者與畫面之間形成的思維距離——一種無法被完全捕捉的模糊與懸置的狀態。正是在這種游離與未決中,哈里森的繪畫呈現出獨特的精神質感:它既關于看,也關于無法被看見。
湯米·哈里森(Tommy Harrison)
湯米·哈里森的創作致力于探討繪畫圖像的建構與崩塌過程。他以高度精煉的技法與多元的藝術影響為特征,從盛期文藝復興直至當代的繪畫傳統中汲取靈感。每一件作品的核心都在于通向構圖的技術性旅程——這一旅程在數月的展開過程中層層累積:從幾何形態出發,發展出多種可能的視覺走向,最終歸于一種幽暗、神秘的風景或詭異的室內場景。
哈里森通常以裁縫粉筆直接在畫布上繪制,建立最初的構圖框架,而這一框架往往被很快舍棄。他的工作方式并無預設邏輯,圖像的生成具有繞行與反覆的特征——藝術家不斷回應自身早先的筆跡與動作,直到方向逐漸顯現。此時,一個“藍圖”呼之欲出,其中潛藏的形式性與具象意象隨之浮現,形成一種可供他通過油彩進一步建構或拆解的張力。相較于預先設計的構思,哈里森更依賴一種“有序的自發性”來引導創作;他在數周乃至數月的時間里同時推進多幅畫作,緩慢地在眾多可能的構圖路徑之間辯證、協調。
他的繪畫常以源自藝術史或更廣泛視覺文化的母題或現成圖像為依托,其中包括截斷的人體、動物、舞臺帷幕、繁復的圖案、匿名的風景或令人窒息的室內空間。這些元素被挪用并重新部署為純粹的形式因素,剝離敘事與教化的功能。
湯米·哈里森(1996年生于英國斯托克波特)于2021至2023年就讀于曼徹斯特藝術學院,獲繪畫碩士學位(MFA)。2020年,他榮獲霍沃斯信托繪畫獎學金(Haworth Trust Painting Scholarship)。
湯米·哈里森:尋常之物
開展時間:2025-11-16
結束時間:2026-01-13
展覽地點:虹·美術館
展覽地址:蘇州李公堤4期17幢
參展藝術家:湯米·哈里森(Tommy Harrison)
主辦單位:虹·美術館
協辦單位:GRIMM 格林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