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參觀農民畫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館供圖
近日,為期一個月的“藝術點亮鄉村——首屆農民畫省際交流活動”在內蒙古自治區文化館舉辦,集中展出了來自內蒙古、浙江、山東、重慶、貴州、新疆六省區市的農民畫,這些兼具藝術性、地域性的畫作,以飽滿濃烈的色彩、真摯質樸的筆觸,定格了新時代鄉村生產生活的火熱場景,勾勒出中華文化多樣包容、各地鄉村同奔共富的圖景。
農民畫不局限于農民
農民畫誕生于我國20世紀50年代,多系農民自己創作的展現農村新面貌、新氣象、新生活的畫作。進入新時代,農民畫的創作題材更加廣泛,創作群體也不再局限于農民。
郭欣然是內蒙古師范大學設計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她來自烏拉蓋草原,草原的風吹草動、牧歌悠揚,深深烙印在她的生命中。她系統學習了藝術設計與繪畫技法,并將所學運用到農民畫的創作中。她創作的《草原深處我的家》入選“大地繪彩——2025年農民畫大展”。談起這幅被稱為“牧民畫”的作品,郭欣然說:“我來自草原,熱愛草原,草原滋養了我,給了我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我想盡我所能將草原文化傳播出去,為家鄉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越來越多像郭欣然這樣的年輕人加入到農民畫的創作中。據貴州省文化館黨委書記陸勇昌介紹,貴州省農民畫的創作群體偏年輕化,參加此次交流活動的畫家以“80后”為主。來自貴州畢節市大方縣農民書畫院的年輕畫家周秦便是其中一位。周秦自2008年便在大方縣馬場鎮抬沙小學開展農民畫進校園工作,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農民畫愛好者,為大方縣農民畫傳承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來自新疆的參展作品《大棗》出自小學教師米那瓦爾·木臺力甫之手。米那瓦爾是新疆農民畫的骨干創作者,作品在全國各類農民畫大展中展出,其中,《葡園歡歌》入選了“大地繪彩——2025年農民畫大展”。
扎根鄉土、源于生活
喬美英是內蒙古農村牧區文化示范戶,此次活動,她攜作品《共譜華章》參展。該作品以套色剪紙的方式呈現,前景是鄂爾多斯新娘舉哈達,寓意真摯祝福;背景是人們跳筷子舞、頂碗舞的場景,展現草原風情。畫作融合了婚禮儀式、生態符號與吉祥愿景,極具地方特色。
“內蒙古的農民畫也稱‘牧民畫’,在長時間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質樸率真、夸張浪漫。內蒙古農民畫常常以當地的民俗、生產和生活為題材,畫面充滿濃厚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是研究當地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標本。”內蒙古自治區文化館館長戈力平說。
重慶市群眾藝術館通過“區縣選拔、市級復選”的方式篩選出20名農民畫家參加農民畫省際交流活動,畫作涵蓋民俗、田園、鄉村新貌等多個主題。
68歲的土家族農民畫畫家劉正忠在重慶小有名氣,他擅長以油畫形式展現土家族農耕生活與鄉村變遷,其作品多次入選市級群眾文化藝術展覽。這次的參展作品《金色土地》是他歷時3個月深入黔江田間地頭采風創作而成,生動描繪了豐收時節的鄉村圖景。
重慶市群眾藝術館視覺藝術中心主任張力說:“‘把莊稼種在紙上,把政策寫進畫里,把幸福掛在家門口’,不僅精準詮釋了農民畫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更道出了農民畫扎根鄉土、源于生活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