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火葫蘆燈,苦練亂針繡,創新蘇繡、剪紙
——他們讓古老技藝展翅高飛
一根根繡花針連起千年技藝,一把把剪刀裁出時代新聲,鄉土文化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在鄉村振興中大放異彩。
今年9月印發的《“文藝賦美鄉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確,發現、培養、團結一批鄉土文化能人、鄉村文化指導員、傳統建筑工匠、非遺傳承人、鄉村達人等鄉村文化骨干,并對進一步發揮文藝工作者、文化創客、網絡達人作用提出具體要求。
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中,產生了眾多有影響力的民間文藝傳承者、產業帶頭人和藝術鄉建實踐者。11月7日至9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聯合主辦的“文藝賦美鄉村——第二屆民間文化達人故事匯”活動中,多位代表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搶救——
踏破鐵鞋尋一盞燈
2004年的一個雪夜,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專職副主任王智和幾名非遺志愿者輾轉尋到白鹿原孫家溝,叩開了燈籠制作老藝人王學坤的家門。他們循著墳地上閃爍的燈火,找到了幾乎絕跡的關中古老手工燈——火葫蘆燈。
“如果不是他們來,我們早就不干了,這個手藝可能就失傳了?!笔炙嚾藦埵缪鸥锌?。當時,王智成了王學坤家的??停槐楸閯訂T申遺、做搶救記錄、邀請媒體專家跟進。
經過10多年的努力,火葫蘆燈不僅從瀕危中起死回生,還走上了2016年央視春晚和元宵晚會的舞臺,走進熱門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融入現代文旅場景中。
王智深入鄉土文化保護一線30余年,走訪了3000多個村落的五六千名手藝人。他直接參與挖掘宣傳的300多個項目,如今都成為地方文化標簽——燈籠村、秋千村、鑼鼓村、社火村……
這些鄉村文化符號凝聚著文化自信,在鄉村振興中大放異彩。
“鄉村調研不僅是挖掘鄉村人文之美,更是發現和傳承鄉村的精、氣、神?!蓖踔钦f,“我們按照農耕文化節律節點去跑,非遺工作者的一年之計大部分都在臘月和正月,此時幾乎所有的民間民俗文化形態都能集中展現出來?!?
傳承——
一針一線繡出民生
在全國人大代表莫元花的故事里,一根繡花針承載著比想象更重的分量。她的“織錦”之路始于父親莫學春點燃的星火。20世紀80年代末,父親遠赴常州學習亂針繡技藝,回鄉創辦了第一家亂針繡作坊。
接過父親手中的繡花針,莫元花用超乎尋常的毅力錘煉技藝。為掌握劈絲技藝,她每天苦練15小時以上,將一根絲線反復劈分至肉眼難辨的128絲。
為繡好一幅作品,沒有繪畫基礎的她花了兩年多時間,下了1800萬針。但個人的技藝精進并非終點。于是,莫元花創辦了免費培訓班,聯合職校開辦中專班,還開展網絡教學,讓留守鄉村的婦女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這根傳遞民間文化的繡花針,匯聚成了改變命運的“錦緞”。殘疾學員吳學蓮用巧手“繡”出6萬多元的年收入,成功脫貧并獲獎。
從父親20平方米的小作坊起步,如今發展成擁有10余家企業的省級亂針繡文化產業園,莫元花將中國刺繡產品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這幾年我圍繞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非遺傳承進行深入調研,積極建言獻策,先后提出建議50多條?!蹦ㄕf,“就是希望能為鄉親爭取更好的發展環境,為民間工藝的保護與發展發聲?!?
創新——
讓古老技藝融入時代之光
出身蘇繡世家的“繡郎”張雪,總在思考如何讓蘇繡跳出傳統題材,能夠與當代貼合得更緊密。
一天,張雪在電視上看到太陽系的畫面,突然找到了答案。他以“星空”為主題,為每顆星球搭配2到3種針法,創作了包含20多種蘇繡針法的《星空》,這幅作品被業內稱為“針法教科書”。
張雪的創新步伐不曾停歇。他與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合作,創作了動態交互蘇繡《玉蘭蝴蝶》。作品將形狀記憶合金藏進蝶翅,當手觸碰到枝干,合金就牽引翅膀振動舒展,讓二維繡品跳出了平面的束縛。
在福建漳浦,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高少萍憑借“刀剪結合”技法創新剪紙藝術,她的創作愈發注重時代性。耗時3年完成的5.2米長卷《“一帶一路”大篇章》,被相關機構收藏。
“民間文藝必須與時俱進,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才能從遺產真正轉變為活躍的文化名片?!备呱倨颊f。
傳播——
從鄉土走向世界
高少萍的剪紙不僅在國內大放異彩,還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2015年,她受委托為不丹使團進行文化展示。當3米長的絲綢剪紙《吉祥如意》展開時,不丹使團成員報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他們的團長激動地說:“太神奇了!這是我見過最美、最溫暖的藝術。我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情誼?!?
與此同時,年輕的非遺傳播者徐嘉志用現代科技為古老技藝插上了翅膀。2023年,他的團隊用可視化內容配合新媒體平臺傳播茶文化,結果出乎意料。
短短100天內,僅用12條視頻內容,其抖音平臺賬號粉絲從零增長到220萬,視頻平均播放量達5000萬,3條視頻傳播量破億次。
“數字化展示可以讓非遺更具吸引力?!毙旒沃菊f,“借助數字技術,我們能夠將非遺相關內容以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展示給受眾。”
這是鄉村振興達人們的故事,也是民間文藝當代發展的縮影。民間文藝的種子扎入鄉土社會的沃土,逐漸長成參天大樹,其上的每一片葉子都是一個故事,向風而語,生生不息。這些深植于鄉野的傳統文化,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時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