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令東海變桑田 138×34cm
“似與不似之間”源自齊白石的藝術主張,核心是超越具象形似,以自然觀察為基礎,融入主觀情感與審美,達成“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這既是傳統山水畫的精髓,也是當代創作的重要指引。高永謙的山水畫創作,正是對這一理念的深度踐行,既在“似”處扎根傳統與自然,又在“不似”處突破創新,形成獨特的藝術表達。
在“似”的維度,高永謙首先體現為對自然景物的精準還原。他筆下的山石、樹木、云霧皆貼合自然本貌:山石紋理依地域特征呈現,或粗糲或溫潤;樹木枝干挺拔、葉片疏密有致,盡顯生長之態;云霧層次分明如可流動,仿佛能讓人感受到山間氣流的輕緩。如他刻畫的泰山景致,巍峨的山峰形態與山間植被的自然分布,觀者無需過多解讀,便能一眼辨識出泰山的雄渾風貌。同時,他對傳統技法的嫻熟傳承,更讓“似”的表達愈發扎實。他精通斧劈皴、披麻皴等傳統皴法,會根據山石的質感特點靈活地選用,以此增強山石的立體感;筆法剛柔并濟,線條流暢且富有力度,既能勾勒出景物的清晰輪廓,又能傳遞出山水的內在神韻;墨法上,濃淡干濕的變化豐富細膩,借由墨色的層次遞進,營造出畫面的空間縱深感與靜謐氛圍,盡顯傳統山水畫的典雅韻味。
而在“不似”的創新突破上,高永謙的探索同樣鮮明。他并未局限于對傳統與自然的復刻,而是在傳統框架之上,注入對自然的熱愛與對生活的深度思考,讓畫面成為情感與思想的載體。他的筆觸兼具灑脫與沉穩,時而大開大合展現山水的磅礴氣勢,時而細膩勾勒傳遞草木的靈動生機,整體風格突破了傳統山水畫的固有模式,形成大氣磅礴又不失細膩的鮮明個性。同時,他巧妙地融入現代元素,打破了傳統水墨單一的黑白灰色調,適當地增添明亮鮮活的色彩,既不破壞畫面的傳統韻味,又為山水注入了靈動活力;構圖上,他摒棄了傳統山水畫“三遠法”的常規布局,采用更具現代視覺張力的構圖方式,或聚焦局部細節放大意境,或打破對稱營造動感,讓傳統山水畫煥發出濃郁的現代氣息,實現了“不似”于傳統范式的創新突破。
這種“似與不似”的平衡,在他的代表作品中體現得尤為顯著?!短飯@詩畫》系列堪稱典范,畫面中,田野、房屋、樹木的布局貼合現實田園的風貌,是為“似”;但他通過巧妙調整景物的比例與空間關系,弱化了現實的瑣碎細節,強化了田園的寧靜詩意,讓畫面超越了單純的實景再現,滿含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與眷戀,是為“不似”。筆墨上,他以傳統墨法奠定畫面的靜謐基調,又用明快的色彩點染田間作物與路邊花草,讓寧靜中多了幾分鮮活,進一步詮釋了“似與不似”的藝術張力。另一代表作《彩墨山水畫》則在色彩與技法的融合上更具突破,“似”的層面,山巒起伏的走勢、水流婉轉的形態,皆符合自然山水的規律;“不似”的層面,他將傳統水墨與現代色彩大膽碰撞,墨色的厚重與色彩的明快相互映襯,打破了傳統水墨的單調感,既保留了傳統山水畫“煙云變滅”的意境,又充滿了現代藝術的視覺活力,盡顯其創新高度。
高永謙的創作實踐,對當代山水畫的發展具有關鍵影響。他以自身探索證明,傳統山水畫并非僵化的藝術形式,而是可以通過與現代元素的融合,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其“似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創作思路,為眾多同行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既不必固守傳統而失卻創新的勇氣,也無需盲目求新而割裂傳統的根脈,而是在傳承與創新的平衡中尋找突破。這種探索推動了當代山水畫在傳承中創新,助力該領域擺脫單一范式,走向多元化發展,為新時代山水畫的創作指明了清晰方向。
縱觀永謙的藝術道路,其山水畫始終以“似在似與不似之間”為核心追求,扎根傳統求“似”,讓作品有根基、有韻味;勇于創新求“不似”,讓作品有個性、有活力,最終成就了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氣息的獨特藝術風格。他的探索不僅為當代山水畫樹立了典范,更以扎實的實踐為該領域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持久動力,其藝術價值與影響力,仍將在后續的藝術浪潮中持續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