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抒己見】
??美育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落實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在美育工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深化高校美育工作,是新時代教育發展亟待深入探索的議題。近日,光明日報《教育周刊》刊發大學博物館與美育的相關文章,引發筆者共鳴?;诙嗄甑母咝C烙八囆g教育實踐經驗,筆者認為當前高校美育工作中亟須明晰三點認識。
準確認識美育與藝術教育的關系
??談及美育,人們往往下意識地將其與藝術教育畫上等號,這是對美育的片面理解。美育與藝術教育是兩個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的概念,明確二者的關系是美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在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構建中,實現著對人本身的、自內而外的塑造與培養,即完全人格的鑄造。審美領域包含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技美(即科學美與技術美),它們共同構成了“美育”這一整體。換言之,美育是一個綜合性概念,自然、社會生活、藝術、科學、技術等諸多范疇。藝術作為審美領域的直觀經驗對象及呈現載體,正是美育的關鍵要素。那么,以其為內容和手段開展的教育活動——藝術教育,自然也便成了美育的核心手段。無論是狹義上的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抑或是廣義上的大眾審美教育,其本質上都包含著藝術對個體身心的全面塑造。早在唐代,張彥遠就已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繪畫具有“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用。
??需要注意的是,藝術教育雖是美育的主要開展形態之一,但這并不意味著二者等同,美育還包含著上述其他路徑維度。當前普遍存在的將美育與藝術教育混為一談的認知誤解,是對美育本質性、廣泛性及多樣性的忽視。
深刻把握高校美育的核心
??藝術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往往具有神秘色彩。人們常誤將技藝作為藝術的全部,認為藝術即是相關技藝的表現。技藝具有相對較高的門檻,是長時間專業藝術訓練的產物。而大部分師生未曾接受過相關訓練,自然會覺得藝術是遙不可及的存在,從心理上就已經與藝術之間產生了極大的疏離感和隔膜,直接導致其在美育參與中積極性、主動性不足。
??技藝是藝術表達的手段,而藝術表達的核心是對美的追求。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人的本質力量是指“人類按照客觀規律和自身目的進行自由創造的力量”,即包含合規律性的“真”及合目的性的“善”。真是美的基礎,善是美的方向,美是二者的有機統一。求真、向善、尚美,正是藝術的本質,也是美育的核心。所以,無論人們是否具有相應的技藝,都可以參與到藝術的創作及思考中,成為美育的踐行者。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學校美育工作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高校美育工作的根本目標是對“人”的培養,在對人的真、善、美的內里性塑造中,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及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正如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所言,“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
全面理解高校浸潤式美育體系的內涵
??浸潤作為美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是實現美育的關鍵。中國農業大學就此展開探索,“崇農尚美”大美育育人體系構建初見成效?;诖?,我們總結出如下發展范式:
??美育浸潤行動具有全方位、全員參與、全過程三大特征。全方位特征包含內容、措施、空間三個維度。在內容上,其強調在以藝術為主體介質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然科學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優勢,形成綜合的育人內容體系。在措施上,通過全方位美育課程體系的搭建、多元美育活動的開展及校園美育環境的營造,為師生搭建起與美對話的平臺。三者在相互支撐、彼此聯結中,構成美育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比如,中國農業大學美育教學中心在禾美大講堂及禾下美育沙龍的基礎上,形成了“2+X”系列美育品牌活動??臻g維度則涵蓋校內、校外兩部分,與美育內容、措施緊密關聯。
??全員參與特征涉及校內外兩大群體。前者包含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及教師群體,如中國農業大學在面向學生開設美育類通識課程基礎的同時,還設有“崇農尚美”學位+涉農研究生美育實踐專題班項目等;后者則強調高校所具有的公共服務屬性,通過將美育資源對外開放及下沉一線,為全社會的“大美育”提供資源支撐。
??全過程特征強調時間屬性及發展特質,貫穿于上述兩大特征的始終,它們一同構筑起高校浸潤式美育體系。
??綜上,厘清美育與藝術教育的關系、明確高校美育的核心,并在此基礎之上探索相應的浸潤式美育路徑體系,有助于推動我國高校美育高質量發展。
??(作者:李險峰,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美學教育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