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珊 歸途有風1 76×105cm 2025年
百年回望,中國美術從“科學美術”到“大眾化”再到“以人民為中心”審美立場和闡述方式的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探索和歷練過程?!耙匀嗣駷橹行摹钡拿佬g創作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把人民作為表現主體,表現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提高大眾的審美素養和文化認同感。通過作品表現國家建設成就、城市鄉村變遷、百姓日常生活、科技融合創新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以這種敘事方式鼓勵人民積極參與國家基層建設,記錄人民在國家建設中的參與度與獲得感。從藝術家到美術工作者的身份轉換,視野下沉、立足生活成為新時代美術創作的方法之一?!耙匀嗣駷橹行摹辈粌H是美術創作對象的轉換,而且是表現方式的轉變,逐漸脫離了對舊有美術模式的慣性依賴,試圖在藝術形式上進行多種路徑與范式的探索。當今時代世界文明互通交融,現實給世界的未來發展提出了諸多問題,中國美術需對全球化問題作出積極回應,力圖擺脫“西方中心論”的話語壟斷,努力參與建構自主化的具有中國品格的文化體系。
10月16日,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在四川美院開幕,展覽展出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和水彩(粉)等作品共510件,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集中展現了近些年中國美術創作的狀況。此次展覽作品從敘事方式看,美術作品致力于“講好中國故事”,記錄全面、立體、真實的中國發展進程,中國美術創作的敘事方式已經從單一化的傳統模式轉向多層次、多角度的表達。作品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在歷史宏大敘事與國家建設成就題材的創作:藝術家們積極深入生活、體驗生活、表現生活,在國家宏大敘事中,描繪新時期建設成果和對現實的人文關懷,如裴書鴻的中國畫《蘭新高鐵工程》、霍堯的油畫《金色大道》、王躍的木刻《中國制造》等。二是以個體或家庭生活為單位的敘事:以個體或家庭的視角呈現現代都市的多元生活場景和鄉村現代化進程,記錄個體或家庭與時代發展脈搏的共振。如于文江的中國畫《綠色家園》、陳樹中的油畫《融·我們的家園》、柳青的雕塑《往來》等。三是跨媒介、藝術與科技融合方式的敘事:藝術家們在藝術創作中不斷拓展藝術的邊界,綜合材料成為敘事的重要媒介,藝術與科技的合作使敘事更加個人化、象征化和開放化,在跨媒介敘事中反映時代的革新精神,如葉俊華的綜合材料繪畫《搭緊未來》、郜世杰的水印木刻《時代產物》《NO.1-截面》等。
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在世界多元文化發展的激流中,中國美學的“天人合一”“中和之美”“意境論”等核心范疇,在當代語境下被重新激活。中國美學精神的核心是一種內在的、體驗性的、追求生命與宇宙和諧的精神。這種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的儒、道、釋哲學思想,并貫穿于詩詞、書畫、音樂、建筑等一切藝術形式之中,形成了與西方美學截然不同的、獨特而深邃的審美體系。中國的寫意精神根植于中國儒釋道哲學的方法論,求“立象以盡意”“得意以忘形”的思想,在“澄懷觀物”中獲得“直指人心”的本質體現,體現美學價值。目前,展覽作品以寫實居多,體現了中西方藝術中的形式語言和造型方法。美術的發展既是視覺圖像的美術發展史,也是思想觀念的文化發展史。它是一個從視覺認識到思想觀念的生發和變化的過程。少數中國畫和油畫作品在技法上強調情感體驗和技法表現,吸收了中國山水畫的寫意技巧,但是對中國繪畫寫意精神中的書寫性、表現性和思辨性體現不夠,中國美學精神的內核沒有完全展現,且缺乏體系。當代美術寫意的困境在于“技術至上”的思維牽制,對心性表達的擠壓,以至于難以回歸精神本質,凝練中國當代美學的寫意精神。藝術家們思考如何構建自主的中國當代美術體系,需要在深入學習西方藝術的規律和形式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美學進行重新審視,確立自我的價值本位。
中國美學并非一成不變,不同時代都賦予美學新的內容和形式。藝術家創作集體既要扎根中國美學傳統,積極面對新時代的美學課題;又要積極回應社會現實和問題,在文明互鑒中提升對話能力。這就意味著在全球化的文化視野中,藝術家既要繼承中國美學傳統,進一步豐富和拓展美學中的寫意內涵,增強文化自信,也要積極參與國際美術對話,在美術史書寫的視野中反觀自身,思考建構當代美學話語體系的路徑??偠灾?,中國當代美學精神的建構是一個深刻而復雜的時代課題,它根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融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美學原理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當代中國美學一方面需積極參與國家文化話語體系并提供支撐,另一方面提供東方美學的敘事路徑,使中國審美經驗,成為人類文明多樣性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中西文明互鑒和面對現實問題的雙重語境中,形塑中國當代美學精神。
(作者系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研究員、四川美術學院西部藝術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