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 《仿唐吳道子畫觀音菩薩像》189cm×92cm
饒宗頤(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字選堂,號固庵,廣東潮州人。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是集學術、藝術于一身的大學者、國學大師,是海內外景仰的漢學泰斗,其治學廣博深湛,橫無際涯,廣泛涉及古文字學、敦煌學、考古學、金石學、歷史學、古典文學、詞學、音樂史、藝術史、中印關系史、宗教史、楚辭學、目錄學、方志學諸方面,即使在敦煌學領域內,先生也同樣是精深廣博。
1998年,饒宗頤仿效唐代吳道子的畫風,繪制了一尊白描觀音像。這件作品肅穆而雅致,古典而創新,令觀者有“萬古長空,一朝風月”[1]的感覺。?在饒宗頤繪制的眾多佛菩薩畫像中,此幅觀音菩薩像尤為特別,其畫幅尺寸與西安碑刻拓本幾乎等大。饒宗頤采用敦煌唐代白描法,彰顯唐代端莊渾厚的觀音像畫風,而觀音面相也如唐代菩薩大丈夫相的肅穆。[2]饒宗頤繪制的這幅觀音畫像,尤重線條感,運用戰筆篆畫繪畫菩薩身上的天衣[3],令其更富抖動之態,表現出菩薩乘風屹立云端的時空感。
這幅觀音畫像,同時具備了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瀟灑飄逸,及曹仲達“曹衣出水”的凝穩衣紋,?糅合兩位繪佛菩薩畫像祖師的手法,形成一種“天衣飛揚,畫中風動”的流動效果[4],兩種風格交相輝映。饒宗頤承襲前人筆法,融會創新,形成獨具敦煌白描意蘊的彩繪風格。
饒宗頤通過佛教藝術的善巧與方便,深刻傳達出佛教思想的內涵,于此可見一斑。
?論及禪與畫的關系,饒宗頤主張畫家可借禪理構建構圖體系。饒宗頤自述:“命名宗頤,蓋望其效法送五子之首周敦頤,……自童稚之年攻治經史,獨好釋氏書,四十年來無日不與三藏結緣?!逼洚嬄涔P超逸,實因禪學涵養深厚,筆墨不滯,將有無、色空化入丹青。這種不標榜禪而禪意自現的藝術境界,恰是其作品的精髓所在。
饒宗頤觀音畫上有題記:“龍集戊寅,選堂敬造云中大士像,伏祈百姓安泰,家室康寧,永離吝貪,常餐甘露,以誓愿力,處之無厭?!边@幅唐人觀音,儼見觀音菩薩因聞的眾生一心稱名,便乘愿而來,隨云飄至,立足云端,當風飄搖,示現眼前,使人頓悟“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的意境。透過他秀麗古樸的筆法,使人能從柔和莊嚴的畫境中,得到晉唐筆風觀音菩薩法的感染。
饒宗頤主張書畫同源,文學與藝術亦復如是,其藝術創作始終秉持師古、師造化、師心之三重境界。正如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藝術統籌主任鄧偉雄所言:“饒公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始,已經走過‘師古’及‘師造化’的階段,而進入‘師心’的境界。”[5]
饒宗頤說:“自洋務運動以來,許多知識分子不惜放棄本位文化,向外追逐馳騖?!恕墓ぷ鬟€沒有做好,‘知己’的功夫卻甘自拋擲,希望現時的學界放求諸己,回頭是岸?!盵6]
饒宗頤在敦煌各種藝術中,最喜歡的是壁畫。[7]他深感唐代繪畫真跡的缺乏,所以特別側重唐代技法的探索。[8]
饒宗頤為學術研究而進行藝術創作,以這幅作品為例,他使敦煌晉唐畫風不再僅是歷史遺跡,也不僅作為藝術史或考古等學術研究的對象,而是將其活化,轉化為當代創作的題材。
饒宗頤的“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9]與“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相呼應,悟道是當下的一念。唐代李通玄注疏《華嚴經》的一句名偈“無邊剎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10]
饒宗頤對生命熱愛、對大自然欣賞,提出“求是、求真、求正”的主張。他一生正是走在“八正”道上,他就如一位禪師,依清凈心,建解脫行。他以超凡智慧與才華,引發潛德幽光,薪傳智慧的火炬;其畫藝在師承中自求創新,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精髓,作品突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華,象征著中華文人之美與宗教情操的偉大融合。
參考文獻:
[1]【宋】普濟.五燈會元: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195.
[2]鄧偉雄.筆底造化——饒宗頤教授繪畫研究[M]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社,2015:28.
[3]【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孫尚子[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28.
[4]王遜.中國美術史[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548.
[5]鄧偉雄.筆底造化——饒宗頤教授繪畫研究[M]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社,2015:17.
[6]饒宗頤.華學:刊首語[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
[7]饒宗頤.饒宗頤集:我與敦煌學[M].陳韓曦,編注.佛山:花城出版社,2011:417.
[8]饒宗頤.饒宗頤集:我與敦煌學[M].陳韓曦,編注.佛山:花城出版社,2011:417.
[9]饒宗頤.饒宗頤集:偶作示諸生[M].陳韓曦,編注.佛山:花城出版社,2011:293.
[10]【唐】李通玄.新華嚴經論:第19卷[M].李利安,主編.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5:1028.
(作者系潮州市饒宗頤博物館文物博物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