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北響堂山石窟中的塔形窟龕融合了本土和外來特點,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當下國家提出的數字化戰略為石窟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過分析響堂山石窟的建筑元素,概括出不同時期的響堂山石窟建筑特征,再以數字技術為手段,探討其數字化保護方案,以期為完成石窟文化的經濟轉化和探究石窟建筑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響堂山石窟;建筑元素;數字化技術
2021年國家發布的《中國石窟寺考古中長期計劃》指出要加快發揮科學技術在石窟寺保護中的支撐作用,加強石窟寺科技保護與科技創新。河北響堂山石窟規模大、遺存多,其建筑裝飾表現的塔形窟龕體現了北齊時期獨特的開窟理念與審美追求,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盡管響堂山石窟建筑的藝術價值得到學術界普遍認同,但石窟建筑的數字化保護和應用仍是該領域的一個年輕子集,需要進一步挖掘。
響堂山石窟的建筑元素解析
響堂山石窟分為北響堂山和南響堂山,均是由北齊貴族出資建造,響堂山石窟建筑體現了覆缽式塔形窟龕與中國傳統建筑樓閣逐漸融合的過程。本文將響堂山石窟風格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代表為北響堂山石窟的大佛洞、釋迦洞,中期代表為北響堂山石窟的刻經洞與南響堂山第七窟,晚期代表為南響堂山第一窟、第二窟等。
☆響堂山石窟早期的建筑元素解析
北響堂山石窟開鑿年代為東魏武定初年到北齊武平初年,代表了北齊石窟開鑿的典型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1]
覆缽塔起源于印度的窣堵坡,用于供奉舍利,是佛陀的象征,又因為兼具墓塔和崇拜功能,在早期佛教儀式中占據重要地位。響堂山石窟第九窟大佛洞作為高歡墓,覆缽塔的元素在石窟裝飾中得到藝術化處理,使大佛洞裝飾華美、極具特色。該窟是中心塔柱結構,前室窟門坍塌,窟門上方有明窗三個,明窗上方有類似塔檐的痕跡,更遠處有類似塔剎部分遺留的寶珠紋樣。[2]在山腳下望大佛洞,能清晰地看出塔形尖角結構,學者推測其外形應該是較為早期的覆缽式塔形窟的樣式。[3]早期建筑結構明了簡潔,沒有過多的裝飾。
北響堂山石窟中洞釋迦洞的建筑元素更豐富,建筑布局分為內外兩室,兩室交接處設置窟門,窟門上方開明窗??唛T前設有前導空間,其外室為四柱三開間,左右兩側的束蓮柱之間雕刻著力士像。石窟外立面頂部可見覆缽式頂、寶剎、神獸形象。其中的神獸應該為獅子形象,有保衛安全的寓意。三只神獸構件矗立于覆缽丘狀的鼓包之上,馱著橫列的建筑構件與左右兩側的蓮花柱,共同構成塔剎部分。類似的塔剎結構還出現在響堂山石窟附近的邯鄲林旺石窟中。林旺石窟不僅有與釋迦洞相同的塔剎做法,還出現了上下雙開龕的模式,這與后期響堂山南洞的覆缽丘開龕的做法思路一致。
響堂山石窟早期的建筑都有一定程度的坍塌和損壞,給建筑形式的推測帶來一定困難。但根據遺留的石窟紋樣能判斷出,北響堂山石窟早期建筑外立面多采用覆缽式塔形結構,大佛洞的覆缽丘和塔剎部分較為簡潔,釋迦洞在塔剎部分加入了動物形象,覆缽式塔的結構和裝飾有更加豐富和復雜的趨勢。
☆響堂山石窟中期的建筑元素解析
響堂山石窟中期代表為北響堂山刻經洞和南響堂山第七窟。不同于大佛洞和釋迦洞,南洞的后室不再采用中心塔柱式的結構,而是用殿堂式結構設置三面佛臺,以供奉佛像。南洞前室已經毀壞,根據遺留下來的柱子可以推測,前室為四柱三開間??探浂唇ㄖ饬⒚嫔喜勘A袅送暾母怖徦呓Y構,覆缽丘兩面有蕉葉圍繞,裝飾精美。覆缽丘中央開龕,形成了上下兩層雙開龕。塔剎用蓮花寶珠火焰紋、蕉葉紋裝飾。更為特別的是,考古人員在覆缽丘部分發現了瓦、椽子、檁條等中國傳統建筑的結構元素,說明此階段中國傳統建筑元素與外來的覆缽塔逐步融合,是響堂山石窟建筑的重要發展。
南響堂山第七窟建筑保存非常完整,清晰地展現出具有響堂山風格的中國本土化覆缽式塔形窟樣式。第七窟分為前廊后室型,后室為三壁開龕,前室設檐廊??唛T左右兩邊開龕,龕內有力士像,窟門內外有卷草忍冬紋樣裝飾,窟門外側一米處有支撐檐廊的四個蓮花束柱子,兩個中心柱子之間架桃心形門楣,上有精美的飛天裝飾。檐廊的蓮花柱子上架枋,枋上有斗拱,斗拱上架檁,檁上放椽,椽上放望板,最后鋪設筒瓦和板瓦。南七窟屋頂和屋脊的樣式儼然一副中國傳統建筑的做法。覆缽塔形窟上部的覆缽丘部分有鳳鳥并被卷云紋環繞。塔剎中間設寶瓶,左右各有一個寶珠火焰柱子。此時期石窟的覆缽丘結構變小,中國特色的建筑元素得到加強,為我們展示了響堂山石窟建筑塔形窟的一種完整結構,較為全面地闡釋了北齊風格的石窟建筑特點。
響堂山石窟中期建筑開始呈現中國傳統建筑結構的特點。在建筑裝飾和結構上,其更加追求豐富華麗的效果,由早期簡潔大氣的風格逐步向細膩且具有本土化特征的風格轉變。
☆響堂山石窟晚期的建筑元素解析
響堂山石窟晚期建筑多集中在南響堂山。南響堂山石窟規模小于北響堂山,開鑿年代稍晚,現存七窟,分布在上下兩層空間中,一層為第一、二窟,二層為第三、四、五、六、七窟。其中三、四、六窟毀壞非常嚴重,窟內大部分佛像已毀,窟壁殘留小龕和裝飾紋樣。第五窟保存較為完好,藝術價值較高。
南響堂山第一窟和第二窟同時開鑿,開鑿形式和裝飾手法如出一
轍,都是前廊后室結構,后室都采用中心塔柱式,前廊大部分已毀。根據遺留的建筑痕跡可以推測前廊應該是四柱三開間的形式。南一窟的窟門上方開龕,龕內有坐佛,兩側龕上方開明窗。前室兩側立寶珠柱子,寶珠柱子上部有明顯的中國傳統建筑構件斗拱樣式,斗拱上架欄額、檐子、枋和瓦等,此處原本應有窟檐覆蓋。與南七窟的建筑元素不同的是,南一窟和南二窟的中國傳統建筑構件更加清晰寫實,且占主體地位。覆缽丘和塔剎結構已不見,更加符合中國傳統殿堂式建筑樣式。早期由印度傳來的覆缽式塔的形態越來越弱化。
石窟二層空間的第四、五、六窟以第五窟為中心,左右分布,并與下方第二窟形成對應關系。從水野清一拍攝的響堂山石窟的照片中可以看出,第四、五、六窟在開鑿的過程中,應該是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一規劃的。在平面上看,左右兩窟相較第五窟稍往后退,更加突出第五窟的中心地位,并且第五窟的建筑裝飾也更加富麗華貴。這三個石窟前的地面上可見一排柱洞,窟門上方有一條共用的橫向石槽,可以猜測原來此處應有三窟共用的外廊結構。
第三階段的響堂山石窟建筑元素開始擺脫外來覆缽塔形窟結構,轉向更加強調中國傳統建筑結構的樣式。在南響堂山石窟的相關洞窟中,塔剎和覆缽丘部分已經隱退到裝飾結構之后,更凸顯了中國傳統建筑的梁架結構。
響堂山石窟建筑藝術的數字化保護策略
響堂山石窟建筑元素因其獨特的覆缽式塔形窟龕設計而具有獨創性,值得關注和保護。然而歲月彌久,部分研究者常常忽略對外部立面建筑的記錄和修復,并且采取不得當的保護性措施,這對石窟外建筑有一定的破壞性。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數字化技術為石窟文化遺址的保護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研究者可通過建立數據庫、搭建數字平臺、數字化產業化等策略來保護響堂山石窟建筑。
☆建立響堂山建筑圖像數據庫
響堂山石窟的數據庫包含圖像、模型、實物、文獻,對大眾了解、研究和保護響堂山石窟,完善中國本土石窟藝術體系都具有重要意義。
響堂山石窟數字化數據庫存有建筑圖像、完善后模型、實物照片、相關文獻等資料,形成橫向貫穿、縱向延伸、相互交織的體系。首先,在田野考察中,研究者應通過數據測繪記錄石窟位置,提取石窟點位數據。并通過攝影、三維掃描、色彩采集等方式,儲存石窟建筑實景照片,運用二維數字技術將實景照片轉化為圖像,再修復圖像細節。[4]其次,研究者通過數字化三維掃描技術,掃描響堂山石窟建筑元素,生成點云,完成三維建模并對已經損壞的石窟進行模擬修復,探索還原響堂山石窟建筑本體樣式,為后期的研究提供可能性。再次,研究者需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建立文獻資料庫。至此,響堂山石窟建筑數據庫建立完成,形成圖像、模型、實物、文獻一一對應的數字化材料。研究者根據不同石窟將數據進行正確的編碼和保存,形成數據庫的聯通,還可進行圖像的橫向和縱向比較,豐富研究方式。
☆建設數字化平臺
數字化平臺可以實現地方數據庫的互聯和共享。研究者運用分組結構法,將響堂山石窟數據庫按照不同的指標體系進行歸類,形成信息結構化布局,打造資源共享平臺,形成開放、互聯、共享的虛擬展示和管理平臺。響堂山石窟數字化管理系統建設能為人們了解響堂山石窟建筑演變提供幫助,為探索石窟建筑本土化過程的背后隱性邏輯提供依據,為宣傳響堂山石窟文化提供有效數據基礎,是學者和公眾廣泛關注和交流的平臺,有利于逐步擴大響堂山石窟文化影響力,為今后的智能化石窟藝術創新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發展數字化設計產業
保護的目的是更好地發展和利用。數據庫保存的響堂山石窟建筑信息能結合數字平臺,幫助人們更加深入了解響堂山石窟獨特的建筑藝術形式,理解其背后的美學規律和地方特色,還能引導設計師通過計算機進行文創設計。基于設計需求的不同指標,設計師可以選擇數據庫中的圖像要素作為基本單元進行組合和轉化,完成創新設計。設計師還可以通過圖像基本單元體的數字量化控制,不斷推演驗證,使設計更加準確和科學。數字化技術可以監控整個模型測試過程,及時反饋信息,幫助設計師不斷優化和提高運行機制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最終完成符合響堂山石窟風格的設計作品。此路徑能夠結合數字化應用實踐和數字化宣傳弘揚地區文化,形成以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為特色的道路,拓展石窟產業的發展空間。
總結
響堂山石窟三個階段的建筑特征為其復原方案提供了一定依據。響堂山石窟數據庫能夠收集建筑圖像、建筑模型與文獻文本等資料,記錄響堂山石窟建筑的現狀,為后期的數字化平臺的搭建和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數據基礎,也為響堂山石窟的數字化設計提供原素材,有利于研究者訓練數字大模型,高效產出響堂山石窟建筑題材的設計作品,為響堂山石窟保護和應用打開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張惠明.響堂山和駝山石窟造像風格的過渡特征[J].敦煌研究,1989(2):35-50+121-124.
[2]鐘曉青.響堂山石窟建筑略析[J].文物,1992(5):19-31.
[3]趙立春.響堂山北齊塔形窟述論[J].敦煌研究,1993(2):37-45+126-128.D
[4]張彬彬,朱青生.計算藝術史的方法和任務[J].美術,2024(9):8-20.
基金項目:本文受2025年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一般項目“山東地區石窟圖像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設計研究”資助
?。ㄗ髡呦瞪綎|青年政治學院講師,馬來西亞思特雅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