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駿教授是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的前副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以學院版畫為基礎專業,多年對攝影、平面設計、電腦繪畫、動畫及木偶皮影等姊妹藝術領域深有研究。這不僅是一場以Ai為主要創作手段的展覽,更是闡述了張駿教授對東西方文化對話的理解,同時也呈現出黑白版畫新的一種表達方式。
展出作品既展覽共展出60組、120件圖畫作品,每組圍繞同一主題分設兩幅創作——一幅聚焦中國文化意象,一幅詮釋歐洲文明符號,通過視覺語言直觀揭示東西方文化的共性與差異。例如在“時間計量”主題中,中國元代的銅壺滴漏與西方公元三世紀亞歷山大發明的沙漏形成巧妙呼應:二者均以“漏”為核心原理,卻因地域環境與材料選擇呈現差異——前者以水流計時,后者以細沙為媒,相似的功能需求催生出異曲同工的智慧結晶。再如對“龍”這一文化符號的詮釋,東西方態度堪稱鮮明對比:在中國文化中,龍是祥瑞的象征,與生肖文化深度綁定,“舞龍”習俗承載著祈福愿景,“龍的傳人”更成為民族身份的精神圖騰;而在西方語境中,龍常被塑造為邪惡的化身,圣·喬治屠龍救美的傳說廣為流傳,英雄與惡龍的對抗成為文化敘事中的經典母題。這種對同一意象的對立性解讀,折射出不同文明體系的價值取向與審美偏好。
藝術作品能促進全球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國內觀眾通過此展覽,可領略西方世界文化、科技、建筑、風光及民俗的多元風貌;而國際友人觀展時,既會對熟悉場景倍感親切,亦能借此契機感知中國文化。
開幕現場的中西音樂對比,讓觀眾在觀看展出作品之余,收獲了聽覺之美,更加凸顯本次展覽中西文化對比的內核。
據悉,展覽持續到11月17日,延期至11月19日。
展覽地址:建國門內大街26號新聞大廈8層行空間新聞大廈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