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霞56×34cm絹本綜合2023
邵仄炯的繪畫始終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傳統與當代、東方與西方的交織中構建出獨特的美學疆域。作為海上70后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深厚的傳統功底為根基,在筆墨氤氳中探尋古意新詮的可能,其作品流淌著宋元山水的悠遠文脈,又滲透著當代藝術的思辨精神。
他的藝術理念始終圍繞“古意與新變”展開,創作核心在于對“常理”而非“常形”的追求,早先多將經典解構為可重組的視覺元素。如“又見家山”、“天光云景”、“海上山”系列,用筆墨、程式、自然揉出自家的山水風貌。既延續了傳統水墨的氣象,又通過抽象化處理賦予畫面現代意識。這種“脫胎換骨”的創作方式,近日在他與新詩的跨界對話展中達到新高度——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柔波幻化為水墨與丙烯交織的朦朧意象,邵洵美《季候》的抽象詩意則被轉化為色、粉、墨的自由流淌,實現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當代詮釋。
在技法層面,邵仄炯別具融通之力。他精研傳統水墨的皴擦點染,將“清、沉、潤、和”的雅正之氣融入筆端,畫中保留了南宗山水畫的文人意趣,通過抽象符號打破程式化窠臼。嶙峋的山石、虬結的松樹、飄渺的煙云皆形成理想化圖式,自由勾勒、涂抹的痕跡如同音樂韻律,青綠設色則突破淺絳、金碧的界限,在墨與色的交響中呈現出綺麗的視覺張力。近幾年大膽突破水墨邊界,探求西畫的材料媒介引入傳統語境。丙烯、色粉、彩鉛與水墨的交融,已在《側鋒》、《無塵》、《新詩吟未了》等多個展覽的作品中呈現。其間畫面逐漸消解了古典筆墨的執念,但仍堅持以書寫性的涂繪方式關注畫面光影疊加與瞬間印象的捕捉,使其更趨向表現主義的寫意與抽象。
他的美學思考與繪畫實踐在古典美學的現代性轉譯中,畫出了未來的可能性。這也許為當代山水畫的發展提供了一點價值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