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事速遞】??
??走進上海海派藝術博物館“海上大觀——近現代海派書畫名家學術研究展”,猶如穿越百年藝術長廊。虛谷的《梅花》,以冷逸筆觸勾勒枝干,線條如鐵畫銀鉤,暗含金石風骨,墨色濃淡交錯間,盡顯“晚清畫苑第一家”的孤高氣韻;任伯年的《花鳥》,設色明艷卻不張揚,禽鳥造型兼具寫意靈動與寫實精準,翎羽的細膩筆觸與背景的墨色暈染形成巧妙對比,印證了他“中西融匯”的探索;王一亭、何煜、胡郯卿、黃山壽、倪田、金夢石、趙云壑七位大家聯袂創作的《九秋圖》,堪稱海派畫壇的“群英會”,畫面中,秋菊傲霜、丹桂飄香、芙蓉含笑,七位畫家以不同的筆觸和視角,共同描繪出金秋九月的豐饒景象,每位畫家各展所長,卻又和諧統一,展現出海派藝術“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19世紀中葉,工商業的發展使上海成為新的繪畫市場,吸引了江浙一帶專業畫家,其中居于主流地位的則是被稱為“海派”的群體,他們善于把詩書畫一體的文人畫傳統與民間美術傳統結合起來,又從古代剛健雄強的金石藝術中吸取營養,將明清以來大寫意水墨畫技藝和強烈的色彩相結合,形成雅俗共賞的新風貌。
??本次展覽分為“潮頭涌起”“風云際會”“波瀾壯闊”三大版塊,基本呈現了海派繪畫形成與鼎盛時期的主要畫家作品,包括虛谷、吳昌碩、任伯年、趙之謙、蒲華等,涵蓋山水、花鳥、人物等多種題材。從早期民間畫師適應市民審美需求的探索,到清末文人加盟帶來的藝術升華,再到民國時期新文化精英的中西合璧,海派書畫完成了從“何為海派”的追問、“何以海派”的論證,到“何止海派”的超越——其演變的每一步,都對應著上海城市文化由傳統江南市鎮邁向現代國際都會的壯闊縮影。大家不妨親臨展廳,領略海派藝術百家紛呈的萬千氣象。
??(許馨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