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一抹清暉——侯慶藝術展》在宜昌市三峽白馬營藝術區亞洲田美術館開展。本次展覽由侯慶先生的同學田黃肖宋共同策劃,得到侯慶夫人、朋友、作品藏家及白馬營藝術區的大力支持。
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現場
侯慶先生的大學老師、著名畫家丁密金教授撰寫展覽前言《一抹清暉》;美術學教授、美術批評家、資深策展人楊維民先生撰寫《清暉依舊——紀念藝術家侯慶逝世三周年》紀念文章;三峽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宜昌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侯慶先生的摯友田亞洲主持開幕式。本次展覽共展出侯慶包含人物、荷花、青竹、風景四個系列的繪畫作品53件、藝術研究文稿10余篇。
批評家楊維民教授撰寫紀念文章并現場致辭
恩師丁密金教授撰寫展覽前言并現場致辭
同學田亞洲教授主持開幕式
母校領導袁朝輝教授講話
良師益友石巍教授講話
同窗好友管少平教授講話
同道好友彭燃教授講話
同道好友鄭軍教授講話
開幕式上批評家楊維民教授深度解析了侯慶的畫品和人品;侯先生的恩師丁密金教授深情講述了藝術家的成長歷程;侯先生的母校領導袁朝暉教授、良師益友石巍教授、同窗好友管少平教授、同道知音彭燃教授、鄭軍教授、鐘遠龍先生等均發表了感人肺腑的講話。來自全國各地的侯慶的同學、老師、朋友、藏家聚集一堂,構成了在重陽節共同緬懷這位英年早逝的藝術家的動人場景。

侯慶先生生前先后在拉脫維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香港、臺灣、北京、上海等地舉辦16次個人畫展,參加群展若干,其作品受到廣泛好評,東南亞國家或地區藏家多為有收藏。
展覽持續到11月29日,歡迎藝術愛好者、藝術品收藏者參觀。
展覽俠現場:
附:
《一抹清暉》——侯慶藝術展前言——丁密金
藝術是撫慰心靈的精神家園,藝術過程是一種冥想,可以療傷,讓心情愉悅。然而,對于侯慶而言,藝術是一種謊言,一個騙局,因為它遷走了侯慶的魂魄,不還人間,侯慶被藝術欺騙了。
今天,無法且無需責怪藝術對侯慶的誘騙與不公。當再次欣賞侯慶留下的作品,感覺到他的人生歷程仍然閃爍著藝術的光芒。
侯慶的繪畫,取材廣泛,畫人、畫荷、畫竹、畫風景等等。筆法平實,簡潔流暢,不見狂躁。色調溫潤,散發出柔和的光澤,暈染出寧靜而溫馨的氣氛。造型樸實,不求奇異。只見物象本真的模樣靜靜呈現,充滿生活的溫度。
侯慶書法,取法乎上,下筆妍雅,不落俗套。筆墨之間透露著深沉雋永和濃濃的文人書卷氣。
侯慶好讀書,學養豐富,行文珠零錦粲,月章星句。對日常 、對藝術、對人生,洋洋千萬字,真知灼見,至情至遠。
侯慶胸襟如朗月,樸實真誠,舉止文雅,談吐平和大方。
觀其畫、書、文,是他與自然與社會和諧共存的感悟,是他人生的印跡,人品的折射和靈魂的反照。
侯慶的藝術人生猶如一抹清暉,托慰候慶的是這一抹清暉,我們記住侯慶仍然是這一抹清暉。
《英年早逝 清暉依舊——紀念藝術家侯慶逝世三周年》——楊維民
2025年10月末,湖北宜昌白馬營藝術區亞洲田美術館將舉辦紀念藝術家侯慶的作品與文獻展——“一抹清暉“。收到了侯慶大學同學老田和樂群發來的邀請信息后,我從書櫥找出幾冊侯慶的畫冊。看到畫冊的扉頁都有“侯慶”的簽名,里面還夾著當年為他策劃展覽時的幾頁文案稿子,紙頁邊緣已泛出淺黃,像極了他油畫里常有的溫潤底色。侯慶離開我們已經三年了,這三年里有時想起和他在畫室、展廳里相視而言的日子。樂群還發來他們的老師丁密金教授為此展寫的前言,并囑我是否也寫一篇文章紀念他們的同窗好友,亦是我的藝術之友——當代中國藝術家侯慶。我感慨萬千、即欣然命筆。
我與侯慶、田亞洲、黃樂群初識,是在本世紀初的北京,還是他們的老師丁密金教授介紹的,侯慶是湖北黃岡人、老田是湖北宜昌人、樂群是湖北恩施人,他們都是1989年湖北黃岡師專美術系畢業,當時丁密金教授是他們的班主任。侯慶從黃岡師專畢業后被分配到黃岡教育學院任教,同時受聘于湖北美術學院任師范??泣S岡教學班的主任。1991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助教研究生班學習,導師有楊飛云、洪凌等。此后他帶著北方中央美院練就的扎實功底,也藏著南方湖北男人的溫潤心性,留在京城做了職業藝術家。第一次去他的畫室,是在朝陽區東北邊的一處老廠房改造的藝術區,空間不大,卻收拾得整齊潔凈,這在畫家中實屬罕見。畫架上擺著半幅未完成的荷,畫布上的墨綠與米白暈染得極柔,沒有刻意的濃墨重彩,只透著一股安靜的本真。他見我來,遞過一杯熱茶,開口便聊畫,聊湖北,因為我也是半個湖北人,媽媽是湖北宜昌人。從不談市場行情,他說“中央美院的老師教我抓物象的骨,黃岡的水土教我養畫面的氣”,便讓我懂了他作品里的根——既有學院派的古典唯美,又藏著當代藝術里難得的“煙火氣”。后來因緣際會,我先后為侯慶君策劃了三次個展,每一次都像是重新讀懂他一次。
第一次是2009年在北京今日美術館《琵琶記》,主題定為“古典與當代的對話”。這一次,我特意選了他那幾年的轉型之作:
有延續古典油畫技法的人物肖像《琵琶記》系列,極美近乎妖冶的都市女郎在空空如也的背景中,眼神迷蒙或是困惑或是直訴,極具沖擊力的畫作以簡潔的構圖,嫻熟的色彩運用,表現出畫者的思想性和技巧的高超。這是侯慶的《琵琶記》系列給人的第一觀感。作品筆觸平實流暢,不見狂放,卻能在眉眼間刻出人物的性情;再就是展出了融入當代觀念的《竹語》系列:用油畫的肌理表現水墨竹的風骨,打破了傳統與當代的界限?;I備時,因為這是侯慶第一次大型個展,侯慶君曾有過猶豫,怕“不倫不類”,我跟他說“你的畫里,古典是底子,當代是心氣,本就該放在一起”。開展后,有東南亞的收藏家特意飛來北京,站在前說“這畫里有東方的魂,又有西方的韻,難得”。那一次展覽后,侯慶君的作品開始被更多海內外藝術機構關注,訂單多了起來,但他依舊沒改往日的節奏,每天雷打不動在畫室待夠八個小時。
再一次是在北京時代美術館《后架上》,時代美術館還在國貿,后來才搬到五棵松去了。那是2010年,我想為他做一次“藝術歷程回顧”,從他中央美院進修時的人體寫生,到來北京后畫的京戲、昆曲旦角系列,再到涉及當代題材的諸類作品?;I備展覽時,侯慶君幾乎天天泡在展廳,每一幅畫的位置、燈光的角度,他都要親自調試。布完展,侯慶君環視著,眼里閃著光。那一次展覽,讓更多人知道了“侯慶”這個名字,也讓我看到他對藝術的較真——不是為了出名,只是想讓作品里的情感傳達到觀眾心里。
第三次是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也是2010年,展覽是在北京舉辦的《后架上》的延續。主題定調為叫“清新雅致”——就如這個紀念展的主題“清暉”,恰似侯慶的畫總像月光灑在水面上,不刺眼,卻能撫慰人心。上海的這一次展覽,他專門加了荷花系列,我特意在展廳把他的大幅油畫荷花放置C位,讓觀眾看到“畫里有精氣神、有書卷氣。新加坡的藏家當時也來了,站在畫前跟我說“侯慶的畫,下筆不落俗套,筆墨間全是文人書卷氣,看著精神氣爽,也忘了人世間的煩惱瑣事,到最后好像魂魄都跟著畫走了”,正應了丁密金先生所言“藝術因為它遷走了侯慶的魂魄”,我才懂了侯慶——他是真的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給了藝術。
除了這三次個展,侯慶還參加了我策劃、主持的一系列展覽或藝術活動,在他的藝術簡歷里占了一定的比重,現在還歷歷在目。最讓我難忘的是他為湖北希望工程捐畫的事。2008年以后,我雖然離開了工作了三個年頭的湖北美術學院,回到了北方,但還時?;睾薄,F在的湖北美術學院校長周峰教授當時創辦的《藝術+》雜志,在與湖北省團委合作希望工程慈善捐贈項目,讓我介紹京城有成就又有愛心的湖北籍藝術名家參與,我首先想到了侯慶。給他一說,他當即答應,而且要“捐一幅大的,能讓更多孩子受益”。主辦方邀請他參加捐畫儀式,他卻沒去出席。侯慶君的胸襟,就像丁密金先生說的“如朗月”,樸實真誠,不圖虛名,他的畫里有溫度,正是因為他人品里有溫度。
侯慶在京城二十多年的職業藝術家生涯,十分專業也十分敬業,每天八點之前到畫室,每天工作不少于八小時,每天雷打不動,始終沒丟“敬業”二字。他的畫室里沒有華麗的裝飾,只有一摞摞的畫稿、用過的油彩管,還有墻上貼著的“今日作畫八小時”的便簽。有一年冬天,畫室的暖氣壞了,他裹著棉襖堅持畫,手指凍得發紫,卻依舊不肯停,說“靈感來了,不能等”。他的作品大量被海內外藝術機構和收藏家收藏,東南亞的收藏家更是偏愛他的畫,說“侯慶的畫,能讓人靜下心來”,但他從不在意畫之外的虛頭八腦的東西,比如一些頭銜,只說“收藏家肯收藏我的畫,就是真誠信我的藝術,我就得對得起這份真誠”。侯慶的真誠不僅體現在藝術創作,也體現在他的待人之道。2021年夏天,他得知我親哥哥患病后,兩次來探望,陪老哥聊天,一呆就是一天,令人感動。因為那時的侯慶自己也在住院治療,是在兩次治療期間專門來家看望我哥哥。2022年9月,53歲的侯慶因病在北京去世。從2020年的10月發現患病,到去世的兩年間,侯慶在大家面前若無其事,十分堅強。大家敬佩他的精神和才華。他雖英年早逝,讓人扼腕痛惜。日后整理當年為他策展的資料和照片,看著他站在畫前微笑,一如往日。這三年里,常有人跟我提起他的畫,說“看侯慶的畫,還是能想起他的人”,我想,這就是藝術的力量——人雖走了,靈魂卻留在了作品里,只要畫還在,他就還在。
如今,老田、樂群牽頭為侯慶辦紀念展,選在湖北宜昌在長江之濱、三峽之谷,也是圓了侯慶的夢——他生前總說“京城雖好,還是常想湖北的山山水水”,這次展覽既能讓湖北的親朋好友看到他的畫,也能讓他的藝術重新回到荊楚的土地上。作為老友,我寫下這篇文字,既是紀念侯慶君,也是想告訴來觀展的人:你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幅幅油畫,更是一位藝術家的家國情懷、對藝術的堅守、對人生的真誠。
丁密金先生說“侯慶的藝術人生猶如一抹清暉”,我深以為然。這清暉,是他畫里的溫潤色調,是他為人的樸實真誠,也是他留給我們的精神印記。如今宜昌的展覽即將開幕,想來展廳里的燈光亮起時,那些畫會像往日一樣,靜靜訴說著他的故事,而我們站在畫前,依舊能感受到他的溫度——就像當年在畫室里,他遞過來的那杯熱茶,暖了歲月,也暖了人心。
流水似年,清暉依舊。
2025年10 月20日寫于京城嘉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