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燕 碼頭拋籠瞬間 銅質收藏作品
浙江擁有豐富的海島資源,但許多小島的獨特人文與生態價值尚未被充分挖掘。大賽的初衷是以影像為媒介激活海島的文化生命力。引導更多攝影師深入六橫島,通過鏡頭記錄其自然風貌、生產生活與時代變遷,通過深度拍攝,打破海島攝影“重風景、輕內涵”的局限,讓影像成為浙江海島文化傳播的紐帶,為海島共富與文旅發展注入動力。
我們希望通過大賽,推動海島攝影從“風景獵奇”轉向深度紀實,形成兼具美學與文獻價值的影像檔案;二是以攝影為紐帶,促進舟山與寧波等地的文化互聯,為浙江海洋文化傳播提供新范式。
相較于普陀的宗教文化或東極島的旅游標簽,六橫的核心優勢是“多元共生”的景觀:自然景觀層次豐富,集奇礁、怪石、碧海、原始沙灘于一體;人文場景鮮活生動,保留著傳統漁村生活與漁業生產方式;生態與產業融合,海洋牧場、黃魚養殖等特色產業與船舶修造業、臨港工業、綠色能源產業等核心產業相融合。攝影師可以規劃不同主題創作線路:漁村人文線、海島風光線、民宿潛力線和航拍專線等,每條線路都有鮮明的拍攝主題和視覺導向。也可以選定碼頭、村落、工區等典型場景進行長期蹲點,捕捉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挖掘“山海、人文、發展”交織的獨特故事。
因此,評選攝影作品時,我更看重“對海島文化的解讀深度”,以技術專業性為基礎、以情感共鳴度為靈魂。從三個方面進行考量:一是獨特性,是否捕捉到六橫獨有的景觀或瞬間,而非泛化的海島影像;二是敘事性,畫面是否能傳遞故事與情感,讓人耐看;三是時代性,是否體現海島發展的鮮活氣息。從獲獎作品看,大多作品都做到了這三點——有的以低角度展現懸山島礁石與古木的層次之美,有的用平實視角記錄漁村煙火,還有的通過航拍呈現港城與生態的共生圖景,真正實現了“以光影為墨,為海島塑像”。
記錄時代變遷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縱向跟蹤——對同一地點(如漁港)進行周期性拍攝,形成視覺年表;微觀見證——聚焦個體命運(如老漁民轉型民宿店主),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物件敘事——收集漁船編號、鹽工日記等實物,輔助影像構建歷史證據鏈等。比起這些方法,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攝影師需如“人類學家”一般扎根海島,讓作品成為未來研究海島社會的視覺文獻。
地緣相鄰決定文化共情,隨著大橋的建設,寧波跟六橫島的交流會愈來愈頻繁,寧波攝影人會更加常態化的深入海島創作。今后也可以開展像“雙城記”采風計劃以及開設“海島紀實工作坊”等項目。
戚顥(浙江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寧波市攝影家協會主席)
(本版文字由厲亦平采訪整理,標題另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