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著《開元室序跋集》江西美術出版社2025年3月
時常在李一先生的朋友圈中,看到他日常所作的題跋。這些題跋當然是極好的書法作品,但又像是書者的“自語”。瀟灑古雅的章草,樸實醇正的文言,這兩種帶給書者本人文化享受的東西,在不懂草法、不通文言文的讀者眼中,瞬間成了兩只“攔路虎”。有時我想,如果這些題跋可以出版出來,至少兩“虎”少其一,對于人們了解李一先生的學術及寫作一定是有幫助的。
沒想到這么快,就收到了李一先生的《開元室題跋集》。這是一本專門呈現李一先生序跋文體的文集。其中,序言包括學術著作序、詩書畫集序、展覽序言及刊物書耑;跋文包括碑刻畫像跋、當代著作及書畫跋、自序自跋。這210余篇序跋有為人所作者,有為己所作者,有出于工作需要所作者,涉及詩書畫創作、書畫理論研究、美術史個案研究等諸多方面。捧讀之際,如飲甘醴、啜佳茗,正如王謙先生所說:“先生的序跋兼具學術思想之富、情感蘊涵之厚和文章創作之美?!?
在這些序中,作為媒體同行,我最先閱讀的是“刊物書耑”部分。這部分匯集了李一先生自2010年至2017年八年間為《美術觀察》雜志所作的卷首語,涉及的話題大到構建中國美術觀、美術理論與文化強國等,小到具體美術門類的熱點活動、問題現象等。雖然多數文章僅有一兩段,但圍繞核心問題層層發問,針對業界“頑疾”直擊要害,文字間既有嚴肅的探討,又有熱情洋溢的互動,使當年的讀者們拿到了開啟愉快閱讀的“鑰匙”。即便在今天看來,這些卷首語中的很多話題依然值得時下的媒體人、學者關注、深思,許多觀點依然使人醍醐灌頂。
為他人的學術著作、詩書畫集、展覽作序,表面上看是評價他人,“導覽”他人的學術、藝術景觀,但若僅就事談事,難免浮泛。李一先生總能置身于更高的視野與維度,點明其特色,深挖其價值,乃至勾連起更為宏觀、深邃的學術、藝術愿景。這里我們僅舉一例:他為《美術觀察》研討合集《當代書法標準》所作的序言。在這篇序言中,他指出建立當代書法標準的迫切性、嚴肅性,提出避免書法“他化”“副本化”的八條建議:活寫漢字、文質相輔、神通氣暢、筆法精到、妙用墨法、結體自然、布局整體、當代特色和時代氣息,同時指出“對既符合書法藝術發展規律又敏銳表現時代審美需求的作品要敢于肯定”,通過長期的探討和實踐,“書法的當代標準問題會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重視”,“書法當代標準的共識一定會有的”。十幾年過去了,無論是書法界還是熱愛書法的大眾,在判斷書法作品的優劣、反對書法創作的亂象方面,共識其實是更多了,而李一先生提出的這八點,從底線到理想,從方法到方向,依然具有很強的創作指導意義與評價導向價值。
在李一先生的題跋中,最吸引我的是他在碑拓、書畫上的文言題跋。21世紀初的白話文運動雖然無意廢黜文言文,但縱向比較,20世紀后半葉及新世紀以來的文言文寫作,無論從水準還是從規模上說,都呈現出了斷崖式的整體衰落。這既是社會風氣使然,也體現出整個社會對文言寫作的陌生感。李一先生的題跋,尤其能體現其技與道并重、學與藝相成的“雙楫”觀。其題跋無論敘事、議論,考證、感懷,無不緊緊切題、鞭辟入里。如其《漢校官碑跋》,洋洋千字,旁征博引,前半部分可看作是針對阮元南北書派觀念的駁論,后半部分筆鋒一轉,回歸話題《校官碑》,通過這件南碑杰作,重新反思“南北之辯”:“因思阮氏南北書派論去其庸蔽,亦明通之學,推而廣之,施于篆隸乃至甲金文字,均無不可?!边@既使得前面的“嫁接”合情合理,又深挖了《校官碑》的書史意義。竊以為,在號稱“金石復興”的今天,山左有李一,則江浙可不孤矣。
歐陽修說:“學書勿浪書,事有可記者,他時便為故事?!崩钜幌壬诮o前輩、友人書畫作品的題跋中,時見老輩風誼之厚;而這些往事若非出現在其題跋中,或許終將湮沒。“人事有代謝”,“他時”的到來往往比我們想象得還要快。李一先生的序跋寫作不僅是他個人的志趣,從未來看,也一定是構建當下人文景觀與時代文人豐采的“工程”,于我輩而言,也更具有典型意義。
(文/劉光,北京《中國書畫》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