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中國(杭州)藝術與科技國際雙年展”在杭州余杭美術館開幕。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王平,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未來圖景”研究組(Future Sketches)負責人扎克·利伯曼(Zach Lieberman),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余旭紅先后在開幕式上致辭。開幕式由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韓緒主持。
雙年展以“技術迭代中的文化生態重構”為主題,匯聚來自全球20余個國家和地區、160余位(組)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以“聯結·具身交互”“共生·數字教育”“猜想·生態重構”“宣言·哲學追問”四大核心板塊,展開“天地人機”的對話:在具身交互中感知人機與世界的聯結;在數字教育中滋養人文與科技的共生;在生態重構中激發對技術與境域的猜想;在哲學追問中反思價值與倫理的邊界。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2月18日。展期內配套開展“身體即界面”“德勒茲與聲音合成”工作坊、“中國(杭州)藝術與科技國際研討會”,發布《首屆中國(杭州)藝術與科技國際雙年展宣言》,發行《2025首屆中國(杭州)藝術與科技國際雙年展作品集》。
藝術與科技的對話
法國作家福樓拜曾說:“藝術與科學總是在山腳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頂上相遇?!?
本次中國(杭州)藝術與科技國際雙年展的展出地點為全新啟幕的余杭美術館,館身以雙環同構的圓璧之形,營造出“懸浮”于天地之間的意象,流轉的形態又應和“莫比烏斯環”的無限探索與時空綿延。館內空間由層層“之”字形的臺階串聯,觀展的過程,猶如攀登一座文明的山峰。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余旭紅在展覽前言中說道:“通過本次雙年展聯動國際藝術家、科學家、專家學者,打造一個融通藝術創作、科技創新與產業實踐的交互平臺,在‘良渚與世界的對話’‘藝術與科技的對話’中感悟創造的能量?!?
在這座人文與科技交匯的山峰上,觀眾們穿行于來自全球各地的百余件藝術作品中,聆聽這些跨越地域、跨越專業的對話。
開幕前幾天,美國藝術家扎克·利伯曼從紐約抵達杭州。布展中的美術館內箱匣林立,工作人員正在安裝LED屏幕,藝術家們忙著調試裝置作品、協商布展空間,無數細節待以完善。目睹這般場景,他突然重新感受到藝術創造的喜悅——萬物皆可成藝術。
“藝術源于世間元素的重新組合,源于以全新視角觀察與想象世界的沖動?!痹恕だf。他在新媒體藝術領域深耕二十多年,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負責運營“未來圖景”小組。此次他帶來的參展作品是創意編程互動裝置《每日速寫》,外觀為一塊不停變幻顯示圖像的大屏幕——通過實時捕捉觀眾的手勢、聲音與面部表情,來生成抽象動態的圖形,編程語言轉化為身體可觸的表達媒介,成為公眾可感、可參與的具身體驗。
如他所言,本屆雙年展呈現出了“萬物皆可成藝術”的豐富形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更為創作拓展了無限可能性。記者注意到,大多數作品需要觀眾停留數分鐘,參與互動并借助展簽說明,理解作品含義。AR(增強現實)、編程、算法、交互、裝置、影像等,是其中最常見的關鍵詞;許多“硬核”的科技成果,也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與觀眾拉近了距離。
由中國美術學院劉益紅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團隊聯合打造的《中國恐龍計劃|編號20241123》以尤海魯團隊對云南早侏羅世蜥腳形類新標本的實證研究為基礎,通過田野尋訪、μCT 掃描、地層標記、數值模擬與算法描摹,把古生物學“硬數據”轉譯為可感知的“圖像一空間”。
由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計算藝術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創作的虛擬仿真交互裝置《深海智能無人潛航器》,在現場生動展現未來深??瓶脊ぷ鲌鼍?,向觀眾充分展現深??茖W的獨特魅力。
由之江實驗室創作的《計算衛星模型》是太空計算基礎設施“三體計算星座”首發任務中的計算衛星模型,描繪了衛星各功能組件的設計細節,展示了衛星在軌運行時的工作狀態。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影像作品《時空彈性》以引力透鏡效應為靈感,將天體光線在引力場中彎曲形成的奇異影像轉化為互動體驗,以可感知的形式呈現復雜的宇宙模擬。
從古至今,藝術與科技從來都是人類文明發展中合二為一的動力源。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王平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著人類的感知、認知乃至存在方式。藝術以其超越功利的想象力、直擊心靈的表現力,為理性的邏輯注入溫度,成為引領科技向善、向美的‘羅盤’?!?
中國與世界的對話
歷史悠久的杭州,是五千年前良渚文明曙光初現之地,也是當下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產業前沿。從歷史的追本溯源到浩瀚星海的無限探索,在良渚這一中華文明的核心現場,展覽不僅回應著“技術時代的文化生態重構”之問,更以中國式的哲思與美學,為人類文明的未來圖景貢獻出獨特的探索之路。
步入展廳,《玉琮王》頂天立地,溝通蒼穹。這件來自杭州國家版本館的數字非遺展品運用數字化技術,對以良渚玉琮為代表的珍貴實體版本進行內容挖掘和數字化演繹,突破時空限制,讓現代人能在古人的智慧歲月中漫步,領略文化遺產的精妙細節及其背后的版本故事。
中國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的源泉。在今年六月的中國美院畢業展上人氣火爆的聶士昌的動態機械裝置《滴動儀》《循回儀》《璇璣儀》等也在此展出,遠古的青銅時代與未來的賽博時代產生碰撞,中國傳統文化中羅盤、太極、星宿等元素巧妙融入機械的運轉中,體現出對中華古老智慧的致敬。流光溢彩的雕塑影像作品《易獸》以傳統神獸文化為符號原點,借助學習算法生成視覺圖譜與神話形態,設想未來的神獸文化景觀。姜蘇軒、俞江帆的影像作品《微納山水》則以微納米機器人的實拍運動軌跡為素材,構建水墨般流動的動態圖景。微觀機器人群體在協同機制作用下呈現集群行為,其軌跡恰似古畫中山水的起伏。
奧運會作為溝通世界、傳遞和平的體育文化景觀,是推動人類進步的精神動力。由阿里云與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視效導演熊超共同合作的《致敬歷史,創造歷史》,通過影像將體育、藝術和科技連接起來,對巴黎著名博物館藏的標志性雕塑進行再創作,在巴黎奧運會閉幕式上向百年奧運傳統致敬。同時,冬奧開幕式部分原創創意在本次展覽首次公開亮相,陳巖團隊以紀實影像、數字化模擬與手稿檔案為線索,重現美術團隊在兩年籌備期間的創意生成與設計思維軌跡,讓觀眾得以走進大型開幕式背后的想象力現場。
展覽中既有國際藝術家為良渚而來、為“藝匯絲路”而來的采風創作,也有中國藝術家從良渚出發對話世界文明古國的“藝術:北緯30度”、探源全球文明現場的“天問”(Inter-World-View)文化考察等。在這些藝術行動中,中國藝術家從良渚出發,從中國向世界出發,對四大文明古國與世界文明現場探源。此刻,這些藝術行動又重新于良渚交匯。
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院長、中國(杭州)藝術與科技國際雙年展策展人段衛斌教授告訴記者:“我們期望展覽能夠產生兩種效應,一個是虹吸效應,把全球最新的藝術創作和科技成果納入這個平臺;另一個是溢出效應,希望在杭州良渚這個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和數字經濟的最前線,展現出我們中國本土和世界對話的可能,也讓藝術創作和科技動能形成相互賦能和拓展之勢?!?
這場藝科融合的實踐,通過宣介中國主張、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在多元語境交織的當下,為藝術與科技的共生演進貢獻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