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良渚互鑒:中阿書法藝術展”學術活動——“‘一帶一路’上的藝術雙軌:中阿書法家的對話”在浙江美術館舉辦。中國書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張瀟羽,中國外文局西歐與非洲傳播中心(今日中國雜志社)副主任李五洲,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沈浩,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以及阿聯酋阿拉伯書法與伊斯蘭裝飾藝術協會會長哈立德·賈拉夫出席活動。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書法家、學者和文化機構代表圍繞書法藝術的工具、技法與文化內涵進行了對話交流。
對談中,雙方書法家認為,工具的選擇深刻影響著各自書法藝術的發展路徑與美學特征。阿拉伯書法的硬筆與中國書法的軟筆,雖然材質迥異,卻都成為了承載文明與情感的重要媒介。這種基于工具特性的對話,為理解中阿書法藝術的異同提供了獨特視角,也讓現場觀眾深切感受到文明多樣性帶來的豐富與美好。
“良渚互鑒:中阿書法藝術展”于日前在浙江美術館展出。展覽由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阿聯酋阿拉伯書法與伊斯蘭裝飾藝術協會聯合主辦。
展覽精心策劃兩大主題板塊,展出100余幅精選書法及篆刻作品,系統呈現了漢字書法與阿拉伯文書法的藝術魅力、歷史脈絡、哲學意蘊與審美追求,在良渚文明的宏大敘事背景下,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板塊一“哲思錦言·智慧的共鳴”旨在構建一場跨越時空與文明的精神對話,精心遴選了中國古代先賢,如孔子、老子、孟子等人的經典哲思,與阿拉伯世界廣為流傳的智慧錦言、古老諺語及優美詩歌片段并置呈現?,F場,我們可以看到東方哲學中的“中庸”與阿拉伯文化里的“中正”有著相似的價值取向;中國智慧強調的“知行合一”與伊斯蘭傳統倡導的“知識與實踐”亦能相互印證。通過中阿書法家充滿個性與神采的藝術創作,這些古老的智慧被賦予新的生命力,在筆走龍蛇與線條盤旋之間,生動彰顯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深刻內涵,揭示了文明多樣性背后所蘊含的普遍人性與共同理想。
板塊二“儒韻流芳·文明的薪火”聚焦中華文明的核心經典,特別呈現浙江美術館珍藏的《論語》主題書法篆刻作品,旨在展現漢字藝術在接續文化道統中的獨特作用與不朽魅力,具有深刻的在地性與歷史縱深感。讓觀眾在欣賞書法篆刻形式美的同時,深切感受到中華文脈的綿延不絕與勃勃生機。展覽持續至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