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創作出的作品一旦要進入藝術市場流通,它就有一個如何合理定價的問題。以往的傳統定價邏輯都以“物理材質價值+藝術家聲譽+市場流通性”為核心。隨著現在藝術家對當代藝術創作的創新實踐和注重個人IP的打造,今天的藝術市場定價邏輯,開始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還越來越細分化。
在這里我以草間彌生為例子,分析現在市場正在逐漸形成的定價新模式:同許多藝術家不一樣,草間彌生現在的作品定價,激活的已經不再局限于“符號IP化作品”的溢價,而且她創新實踐的沉浸式裝置藝術定價還新增了“體驗成本溢價”“跨界資源附加值”“知識產權長期價值”,這些與傳統定價完全不同的維度。
從“藝術符號”到“符號IP”轉換的商業化進程驅動的溢價翻倍
盡管草間彌生之前在藝術市場上早就占有了自己的地位,但在2000年前,其作品的“圓點符號”局限在藝術圈層的認知,IP溢價占比僅15%,其核心依賴于“日本前衛藝術代表”的藝術史定位;2018年,通過對“南瓜+圓點”這個在全球都有辨識度的藝術符號的統一化運營、話題量由2000年不足100萬增至3000萬+的社交媒體傳播賦能、以及與LV等品牌的商業聯名破圈,她的個人IP從“小眾藝術表達”轉化為“大眾消費符號”,溢價占比翻倍至33%,從而成為了作品定價的第一核心驅動力。
體驗價值從“稀缺性”到“IP賦能稀缺性”之后市場定位大幅升級
比如草間彌生的裝置藝術作品,2000年體驗稀缺性溢價占比35%,其核心依賴于大眾對“體驗式藝術的早期新鮮感”(當時沉浸式裝置尚未主流化);到了2018年,體驗稀缺性溢價占比降至23%,但通過體驗與IP深度綁定(如“南瓜+鏡屋”的組合成為了草間專屬體驗標簽),讓稀缺性從“技術層面”升級為“IP專屬層面”,即便在同類沉浸式作品增多的背景下,草間彌生的IP標簽仍能維持體驗溢價的高含金量,形成“IP+體驗”的雙重護城河。
由衍生品價值反哺原作構建“IP價值閉環”的市場價格增長邏輯
2000年,草間彌生的IP商業開發尚未啟動,其作品無衍生價值反哺。到2018年衍生品價值反哺溢價占比13%,核心源于IP衍生產品的規?;儸F,如2018年相關衍生產品的年銷售額超1.5億美元,這些衍生產品不但降低了大眾接觸IP的門檻,反過來還提升了人們對原作的市場認知度及收藏價值的認識,形成“衍生產品拉新——IP影響力擴大——原作溢價提升”的閉環,推動IP溢價進入加速增長通道。
通過關鍵事件觸發溢價跳漲的時間節點及其市場定價規律
2008年至2012年,草間彌生作品首次在紐約古根海姆等地進行大規模的巡回展覽,其IP溢價占比從15%升至22%;2013年至2017年,是她同LV等品牌商業聯名的爆發期,IP溢價占比從22%升至28%;2018年之后爆發Instagram等平臺打卡熱潮,
觸發其在社交媒體上爆紅,IP溢價占比再從28%升至33%。
對此,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個規律,即藝術家每一次的“藝術破圈事件”,如大型巡回展覽、品牌商業合作、社交媒體傳播等,都會觸發IP溢價的跳漲,并且它還是非短期的波動。
現在,藝術家只有不斷通過將作品的“個人符號”轉化為“大眾IP”,才能打破傳統定價的“精英圈層評估”,從而帶來自己的作品在市場上的“大眾認知度溢價”“衍生價值反哺”“體驗稀缺性定價”等。
除此之外,當下藝術市場的定價,甚至已經開始走向與之前完全不同的細分化路線。如草間彌生最近亮相于泰特美術館的沉浸式裝置藝術作品《無限鏡屋》系列,采用“限量+可復制”模式,單件鏡屋售價約800萬美元至1500萬美元,其溢價核心并非物理材質的玻璃、LED燈成本,而是“符號IP的大眾共鳴價值”。據蘇富比數據,草間彌生現在的作品定價與社交媒體話題量相關,每百萬話題量可提升12%售價;且衍生產品服裝、家居等超2億美元的年銷售額也反哺了原作定價,從而形成了“IP價值閉環”。
顯然,作為當代藝術作品尤其是體驗式裝置藝術作品,“大眾參與度”已經開始成為定價的關鍵變量,同時,商業品牌與當代藝術的綁定,也證明了在“藝術IP的商業賦能”作用下,可直接轉化為定價時的溢價。對此,當前市場既要建立“藝術IP商業價值評估模型”;同時,創新使得當代藝術早已跳出架上繪畫的桎梏,從媒介(影像、AI、生物藝術)、觀念(從“再現”到“批判”“介入”)到語境(全球化、科技倫理、身份政治),讓藝術擺脫重復僵化狀態,實現了對現實的精準折射與思想的先鋒表達,因此現在的定價還需評估作品的“技術前沿性”“學術引用率”“社會議題影響力”,推動市場形成“科技藝術價值評估”,如明確將“算法原創性”“批判思想深度”納入定價的權重范圍,使定價從狹窄走進更具合理的價值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