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優秀展覽巡展扶持項目
抹去重來六十年——北京畫院藏鐘涵藝術研究展
展覽簡介
神圣之光——鐘涵的繪畫藝術
學者型畫家在世界畫壇可謂鳳毛麟角。中國現當代杰出的學者型油畫家鐘涵是中國油畫具有代表性的領軍人物,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及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油畫學會常務理事,在油畫創作、教學以及美術理論研究方面皆作出突出貢獻。他的《廊下巡禮》《畫室來鴿》等美術理論著作對中西繪畫史進行了宏觀精辟的論述,啟發了一代代的同行后學。鐘涵一生始終以充沛的理想主義激情追求創造具有民族氣魄和時代精神的中國油畫。他以豐富深沉的變幻光色和雄渾博大的獨特風格創作了革命歷史、黃河船工、古都畫室等重大題材作品。系列作品氣勢恢宏卻又富有強烈的浪漫抒情氣息,對中國美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鐘涵從小便顯露出非凡的繪畫天賦,17歲進京考入清華大學建筑系,受教于梁思成、林徽因等名師;9年后求學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師從吳作人、羅工柳等大師,畢業后一直留校任教。在60多年的創作科研生涯中,他多次遠赴歐洲訪學深造,系統深入研究歷代西方油畫技巧,以求在創作中融通中西、鑒古開今并達到極致完美的高層次藝術境界。
年輕時代在頂尖名校參加進步學生運動以及此后投身解放區革命事業的非凡經歷促使鐘涵對革命歷史題材的繪畫創作始終抱有強烈興趣。他善于運用旭日朝霞等各種明媚光線映襯人物的光輝形象,用星光月色等溫馨色調渲染革命圣地溫暖祥和的氣氛。鐘涵1963年的成名之作《延河邊上》是中國現代油畫的經典作品。他獨辟蹊徑地以人物背影描繪延安軍民在夕陽中并肩沿河散步的感人場景,有力地表現了民主平等的延安作風,使革命圣地的絢麗陽光格外動人心弦。
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油畫大家,鐘涵懷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多次赴黃河寫生,創作了《浪里搖籃》《飲河者》等一系列黃河船工題材油畫。他突破直接再現黃河景點的常規視角,別出心裁地采用各種新奇構圖和色調展現黃河的宏偉多姿。而披星戴月的壯碩船工在晨曦暮色之中與驚濤駭浪奮力拼搏的燦爛形象更蘊含畫家的真情,表現了象征民族脊梁的中原船工雄強豪邁的精神氣質。
猶如天之驕子的教育背景以及頂尖學府的優越環境并未引發鐘涵沉迷于個人情感的自發宣泄或者前衛藝術的天馬行空。1980年代以來,他不僅延續延安懷想等宏大題材的創作,而且用極具抒情韻味的筆調描繪藝術精英在名城古都的創作環境:明亮的庭園白雪、柔和的畫室逆光、橘黃的書房燈光……各種沁人心脾的光線渲染出深邃高雅的詩意氛圍,將畫室環境提升為富于藝術魅力的精神空間。
廣東美術館長期關注并研究展示中國現當代繪畫大家的探索成果。本次展覽展示北京畫院珍藏的鐘涵1961至2021年60年間創作的油畫、水粉、素描等精品,以及一件廣東美術館珍藏的鐘涵油畫《燒土豆》,分為“長河蜿蜒”“吾道不孤”“厚土之詩”三個單元,全面呈現鐘涵厚積薄發、超越自我的藝術求索歷程。通過展示畫家從素材收集、草圖構思到數易其稿的素描色彩小稿,系統梳理畫家理性嚴謹、追求完美的創作方法,深度揭示藝術大家創作過程的神秘密碼。希望觀眾們能從精美的畫作中感受到鐘涵如何將外在的物理光線升華為神圣的精神之光。
2025年8月8日上午,眾多嘉賓觀眾出席了在廣東美術館新館舉行的展覽開幕式。在開幕式上,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院長范勃(鐘涵博士生),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中國油畫學會副會長雷波先后致辭。
本次展覽是“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優秀展覽巡展扶持項目”,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油畫學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廣東美術館、北京畫院共同主辦。
專論
鐘涵創造精神光彩的方法體系
作為一位卓越的學者型油畫家,鐘涵閱歷豐富、學養深厚、著述豐碩,其《鐘涵藝術文稿選》等一系列理論著作對中西美術史上的經典杰作及大師巨匠的創作方法進行了深刻明晰、宏觀系統的論述。其中尤其引人矚目的是,他以一位油畫家的敏銳眼光和高超審美品味精辟論述了西方油畫大師對于精神光彩的非凡表現。同時,有關表現自然外光和精神光彩這方面的論述也時常出現在他的理論著述中。在此,本文將其整合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創作方法理論體系。有趣的是,絢爛多姿的光線調子恰恰亦是鐘涵繪畫最感動人心的獨特之處。炫目的正午頂光、閃亮的河水反光、朦朧的霧中晨曦……各種動人光線或淺唱低吟,或引吭高歌,有力地表現了不同的主題。那么,鐘涵如何能將自然外光升華為光彩熠熠的精神之光呢?
首先,鐘涵追求作品構思上的完美。從鐘涵數量巨大的素描速寫、草圖小稿可以看出他那些革命先輩、壯闊河山等震撼人心的宏大題材油畫背后漫長而艱辛的構思過程。他說,“畫是人生無盡的修養過程”“我一直想把《沿河邊上》畫得更完美”。日以繼夜的反復推敲、深思熟慮、抹去重來才締造出引人入勝的奇思妙想,不計其數才思泉涌的靈感火花才最終造就了一鳴驚人的鴻幅巨制。
藝術構思的實現基于完美的形式技巧。鐘涵研究發現,西方繪畫大師歷來自覺追求點線、形體、光色、材質、空間等形式因素,慘淡經營以求筆精墨妙。而形式越精妙,技巧越高超,則作品的精神內涵越豐富、感染力越強。受其影響,鐘涵的出色油畫同樣構圖大氣、造型精煉、色彩豐富、筆法寫意,以高超的技巧和完美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散發感人的精神光芒。
同時,鐘涵是一位理性意識極強的畫家。他清醒地認識到,“創造繪畫形象的目的主要不在于再現事物本來的面貌,而在于緣物寫意,以表現自己的人格精神”??墒牵@種對精神內涵的自覺追求又時刻離不開畫家自然平和的精神狀態。他曾提到,西方大師“塑造了許多神圣光輝的形象”,其中不少油畫草圖“畫得痛快,筆筆充滿銳氣,在并不清楚的形物中卻閃爍著強烈的精神光輝”,具有最后成品無法比擬的非凡氣質。
當然,功夫也在畫外,真摯的情感和全面的修養對藝術家來說最為可貴。作為學養全面的畫家,鐘涵以寬廣的藝術視野深情眷戀神州大地的悠悠歷史與璀璨文化。他說,“我很喜歡革命歷史畫”“黃河船工有一種寓意性,他們就象民族的脊梁一樣,其燦爛至今如同昨日夕陽下的晚潮”。六十多年來,他滿懷愛國激情地創作了紅色記憶、大河纖夫、中原日常、古代碑刻、京城畫室等各種現實主義題材油畫,用含蓄雋永的視覺語言譜寫了華夏文明的燦爛史詩。
鐘涵說,“光和空間在畫面上的妙味大有搞頭”“我們需要明白蘊藏在普通勞動者身上的精神光彩”“西安地區的文化每以其蒼茫及精微而示我以光輝”?;蛟S建筑學的學科背景使鐘涵對光和空間更為迷戀和敏感。他一直探索如何將西方現代繪畫源于物理光學的光色原理以及中國古代的詩意美學融匯貫通。從桔黃夕陽下悠然從容的牧羊漢子到橘紅晚霞中燒烤土豆的歡愉伙伴,從明凈逆光里和諧融洽的同道畫友到耀目烈日下勇毅樂觀的黃河船工,鐘涵畢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將物理性質的光線升華為光彩熠熠的精神之光。
展覽第一單元 長河蜿蜒
從延河邊上保衛黃河、解放前夕東渡黃河到船工纖夫征服蜿蜒長河,鐘涵的革命歷史以及黃河船工等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以新穎的構思、感人的形象和強烈的光影歌頌了中華兒女的英雄主義氣概和頑強奮進的民族精神。那些氣勢磅礴的宏大結構與渾厚堅實的人物造型蘊含鏗鏘有力的節奏和慷慨激昂的旋律,它們交織出一首首歷史的樂章,流淌出鼓舞人心的永恒回響。
(1)紙本油畫《黃河》描繪一個日暮時分,夕陽西下,太陽將其瞬息萬變的豐富色彩映照在茫茫的河水上。畫家用瀟灑嫻熟的筆法描繪了蕩漾翻滾的河水。淺黃高光、棕黃亮部、褐色投影,各種豐富美妙的色彩有力地表現了河水的美麗多姿。一些浮泛于棕黃河水之上的灰藍筆觸既描繪出藍天的反光,又反襯出河水的溫暖色彩。
(2)這幅紙本油畫《黃河船工˙色彩稿》是鐘涵創作正式油畫作品《黃河船工》之前從整體上構思色彩明度、純度、色相等基本色彩關系的草圖。作品描繪黎明時分,滿天的朝霞染紅了河水,兩個彎腰躬身、準備渡河的船工合力將沉重的船只從岸邊拉到河上。棗褐船工、茶褐船只和棕色倒影這些明度較低的色彩映襯出明亮的河水,幾筆普藍及粉藍呈現了藍天在河水上的反光。河水從淺黃、土黃到棕黃的明度漸變展現出陽光下的河水從河中央到近岸的色彩變化。此外,在不同色底之上,畫家瀟灑嫻熟的橫掃筆觸以深淺色點巧妙地表現了陽光下波光粼粼的美麗河水。
(3)布面油畫《浪里搖籃》(1986年)描繪一群擺渡船工在波浪翻滾的黃河上合力劃船、戰勝天險的感人場景。在構圖上,幾排船工的長臂、后方掌舵船工以及弧形船舷構成對角線方向的動態結構線,使畫面產生強烈動感。在色彩運用方面,土黃河水和黃褐船工以統一的色調表現了一種與黃河息息相關的艱辛氛圍。最引人注目的是作品對光影的表現,畫家用強烈的光影對比描繪了正午時分的耀目陽光,同時細致地刻畫了船工們的表情和手臂,呈現出他們不畏艱險、勇于拼搏的精神面貌。
(4)紙本素描《飲河者˙素描頭像》是油畫《飲河者》的一幅素描習作,作品體現了畫家對人物造型和形象的反復研究。畫中的船夫來源于畫家在黃河岸邊觀察到的真實人物形象。正面描繪的非凡角度更突出了船夫在炎熱夏季吸飲河水的酣暢之感。白色頭巾和黝黑皮膚以強烈的明暗對比表現了源自上方的明亮陽光,折射出了人物在室外工作的艱苦環境。而寬大的肩膀、強壯的臂肌和粗大的雙手皆體現了年長船工長年勞作的無比艱辛。
(5)這幅紙本速寫《船工習作》是一件出色的速寫作品。在微波蕩漾的河水上,一艘帆船上的船工躬身扶欄準備上岸。鐘涵用簡練概括的線條精準到位地勾勒出船工的生動形象。他頭戴氈帽,身系腰帶,彎腰前瞻,面帶微笑地準備拋錨上岸。船工的生活是非常艱辛的,但畫家卻呈現了一個船工樂觀愉悅的精神狀態。
(6)這幅紙本素描是鐘涵油畫《東渡黃河》的船工動態習作。畫家采用嚴謹的人物造型和細膩的明暗光影生動地描繪了劃船船工的颯爽英姿,展現了他們與偉人同舟共濟、參與革命事業的興奮狀態和激動心情。“東渡黃河”是中國共產黨在1948年取得轉戰陜北勝利后的重要歷史事件。鐘涵油畫《東渡黃河》創作于1976至1978年,描繪了幾位偉大人物興奮愉快地乘船渡河的場景。
(7)紙本素描《遠望寶塔山》是一件出色的素描作品。寶塔山位于革命圣地延安。鐘涵用飽含愛國深情的優美筆觸描繪了寶塔山一帶的美麗景色:天空通透明亮,樹木裊娜多姿,河水蜿蜒流淌,寶塔熠熠生輝。河岸、樹叢、山坡等放射性結構線皆指向遠處的山丘寶塔。同時,淺灰河岸和深灰樹叢反襯出留白的河水和寶塔山,將唇齒相依、互生共存的延河與寶塔山映襯得明亮奪目。那留白的河山雖不著一筆,卻閃爍著神圣的光輝,充滿詩意地象征著厚重深遠的延安革命精神。
展覽第二單元 吾道不孤
鐘涵說,“古語云,‘吾道不孤’,我想借它展望形勢,中國油畫的道路還會是寬廣的”。在全球化背景下,這體現了畫家堅定的民族文化自信。他以中國畫家特有的瀟灑筆法展現朝夕與共的畫室環境,使其升華為品味高雅的思想空間與藝術圣地。他用神秘光影呈現中國古代碑刻,那些雄渾蒼茫的石壁刻痕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他深情描繪祖國各地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各種靜穆深邃的景致讓人感受到中國歷史的悠遠與文化底蘊的深厚。
(8)布面油畫《暖冬》(2003年)是鐘涵的一件經典之作。作品描繪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的教師們圍聚室內討論的情景。首先,鐘涵用瀟灑嫻熟的寫意筆法刻畫了藝術家們或溫文爾雅、或含蓄內斂、或意氣風發的各異性格。他們或私語、或沉思、或看稿,但他們的目光以及桌椅窗框等結構線大體上都指向畫中的核心人物,從而畫面呈現出一種和睦融洽的團隊氣氛。此外,茶幾上隨意擺放的杯盞、地面成摞的書稿文件、簡單素樸的窗戶電燈等環境道具共同營造出一種休閑隨意的氛圍。而強烈的光影對比既表現了明凈的室內逆光,又增強了溫馨迷蒙的感覺;和諧統一的黃褐色調散發出古典油畫的雅致品味,又傳遞出頂尖藝術團隊沐浴在冬日陽光之中的溫暖之感。
(9)在紙本粉筆畫《彈鋼琴的男孩》明亮靜謐的客廳里,神情專注的男孩用靈巧的雙手彈奏出猶如天籟一般優美的鋼琴旋律。男孩五官稚嫩、睫毛修長、臉色紅潤、棕色頭發閃閃發亮。此外,漆黑發亮的鋼琴映襯出明亮的室內光感,溫暖的光線調子反襯出男孩嶄新的淺藍襯衣。憑借著彩色粉筆這種媒材豐富細膩的表現力,畫家得以運用優美的造型、典雅的色彩和明媚的光感等形式語言表現鋼琴音樂柔和優雅的藝術魅力。
(10)布面油畫《斗室光瀑》(2007年)是鐘涵對他自己畫室冬日景象的描繪。強烈的光影對比是這件作品的突出特點。在溫暖寧靜的畫室中,穿透玻璃窗戶的陽光猶如瀑布流瀉一般照進畫室中。左側書柜和右側畫具以濃重的深褐色彩映襯出洋洋灑灑的明亮陽光,逆光的書桌和臺燈清晰可辨,暗部的書柜和畫具則顯得溫馨迷蒙。作品標題中的“斗室”一詞并非形容屋子小,而是比喻陽光猶如漏斗中的流水那樣放射沖決的爽快動勢。
(11)在布面油畫《荒原》(1995年)濃云翻滾的蒼穹下,水光閃爍的茫茫濕地荒原一望無際、遼闊無垠。成群的羊只在這片肥沃的厚土上覓食棲息。作品采用深沉厚重的色彩以及奇妙神秘的光線表現了祖國大地蘊藏的無限珍寶。
(12)紙本油畫《西陲印象》(1961年)描繪了微黃的天空、金黃的大地、棕色的樹木,各種豐富溫暖的色彩表現了中國西北地區秋天的燦爛景象。這些幾何塊面化的造型和色彩使作品獲得有如版畫藝術那般簡練概括的獨特韻味。
(13)紙本油畫《湖》(1979年)描繪灰藍天空、淺綠遠山、碧藍湖水、墨綠近岸,一系列雅致的色彩呈現出一個優美的湖邊景象。墨綠樹叢和碧藍湖水的明度反差使作品獲得陽光明媚的戶外光感。在畫面結構方面,“一水兩岸”的構圖模式使作品平添幾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韻致,同時也營造出寧謐寂靜的意境和氣氛。
(14)在紙本油畫《橋》這件作品中,大橋、河水、河岸、山坡等縱橫交錯的結構線組合成一個大開大合、氣勢磅礴的畫面結構,表現了人類建造宏偉大橋、戰勝自然天險的偉大壯舉。同時,豐富多變的棕黃色調又使作品獲得了協調一致、和諧悅目的視覺效果。
(15)在紙本油畫《綠色調山景》中,畫家采用青綠草叢、翠綠灌木、灰綠山坡等明媚的色彩表現了一個生氣蓬勃的盛夏山景。在色彩明度方面,畫家呈現了從深綠近景、灰綠山坡到淺色遠山的明度變化,這種明度上的漸變使作品產生遼闊縱深的空間效果。
(16)紙本素描《為路易君寫像于安特衛普美院畫室》(1981年)是鐘涵在比利時進修期間為朋友創作的肖像作品,體現了他對歐洲古典素描傳統的深入研究。身著襯衣的路易滿頭卷發,絡腮胡須,眼睛炯炯有神地盯著畫板。鐘涵以嫻熟的素描技巧生動傳神地塑造了路易英俊帥氣的形象,又傳遞出他深沉儒雅的藝術氣質。
(17)這幅紙本素描《羅丹雕塑〈加萊義民〉》(1981年)是鐘涵對羅丹的著名雕塑群像《加萊義民》其中一個法國歷史人物的描繪。鐘涵以高超的素描造型能力描繪了這個高大健碩、身材魁梧的雕塑人物。畫中人物身披枷鎖,頭部向右側轉,右手抬起,似乎想掩飾自己悲痛的神情。畫家用頂光效果出色地表現了雕塑的高雅造型和金屬質感,同時還傳遞出這位高貴的歷史人物為國捐軀的悲壯氣氛。
(18)紙本《速寫》這件作品展現了鐘涵嫻熟運用并充分發揮素描鉛筆這種媒材的豐富表現力。作品描繪了一個群山河谷的美麗景色。在連綿的山巒之中,山谷中的一條河流沿著畫面對角線的方向蜿蜒流淌,為寧靜的山景增添了活潑的動感。畫家有意識地呈現了深灰近景山丘、淺灰中景河谷以及淡淡對岸群山的不同明度層次。這些豐富的明暗變化表現了普照大地的明媚陽光。近景山坡上那手持長槍的戰士作為點景人物為這個迷人的山谷增添了幾許神圣而光輝的深遠意味。
(19)這件紙本《速寫》作品描繪了一個似曾相識的窯洞景色。石階之上的一排窯洞極具黃土高原的地方特色。畫家有意識地以不同的虛實程度分別展現光影對比強烈的石階、清晰可數的窯洞以及背景上的朦朧遠山。這些虛實關系的漸變表現了真實可感的空間效果。而兩側深沉濃重的樹叢則反襯出畫面主體那明亮光輝的窯洞。
展覽第三單元 厚土之詩
祖國大地滋養萬物,也孕育藝術家的靈感。二十世紀下半葉,鐘涵多次到祖國各地寫生創作,他以藝術家的目光洞察社會現實,用畫筆描繪各行各業的勞動人民:陽光原野上的田園牧歌、明亮廠房里的匠心制作、黎明高山中的物流使者……那些靈動的筆觸、閃爍的油彩和層疊的肌理皆飽含畫家對祖國人民的無限深情。這不禁讓人聯想起德國詩人赫爾德林的著名詩句:“充滿勞績,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20)布面油畫《攬羊》(1996年)表現燦爛的夕陽照耀在廣闊無垠的中原大地上,哼著小曲的牧羊漢子輕松愉快地驅趕羊群回家。鐘涵以極為抒情的筆調描繪了一幅詩意盎然的大地牧歌的浪漫景象。首先,全畫用輕松瀟灑的寫意筆法凸顯了一種自由自在的感覺。在色彩上,冷灰遠丘與洛黃羊群的冷暖對比產生非常愉悅的視覺美感。深褐牧人和淺色大地的明度對比加強了明媚的光感,也使牧人成為引人注目的畫面視覺中心。近大遠小的透視構圖表現了深遠無垠的遼闊空間效果。遠近樹木及其長長的投影將通透清澈的天空和亮光閃爍的羊群連成一個整體,暗喻牧人對美好明天的無限期待。
(21)布面油畫《燒土豆》(2009年,廣東美術館藏)描繪夕陽西下,黃昏將近,三五好友結束一天工作之后聚集在野外燒烤土豆。鐘涵用豐富絢爛的油畫色彩營造出圍聚野炊的浪漫情調和溫馨氛圍。黃橙土地和淺藍天空的互補對照產生愉悅的視覺效果,濃重近景和明亮碧空形成強烈的光影對比,而深色人物反襯出作為畫眼的閃亮篝火和背景的明媚霞光。厚重的油彩涂抹出肥沃的土地,光點閃爍的筆觸掃描出明凈深遠的蒼穹。畫家以極具抒情意味的寫意筆法描繪了充滿勞績的人們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浪漫圖景。
(22)在紙本油畫《工地寫生》明暗相間的水平構圖中,粗獷豪放的油彩筆觸巧妙表現了建筑工地在平靜之中蘊藏的無限生機和活力。在畫面中央,畫家用細膩精準的筆法點綴了一個肩背籮筐的點景人物。微小的點景人物順著畫面的傾斜動勢走向左方。這精彩的點睛之筆使作品頓時產生強烈的運動之感以及內涵豐富的意蘊。
(23)布面油畫《伊犁姑娘》(1961年)中的女子粉紅臉頰、棕色雙唇、栗色卷發、深色眸子。畫家用一系列雅致的色彩描繪了一位健康美麗的伊犁姑娘。她炯炯有神地凝視著前方,清澈純凈的目光中透露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希望。
(24)在這件紙本油畫《戴白頭巾的中年男子正面像》中,男子微笑著凝視前方,顯得幽默風趣、樂觀豪爽。畫家采用準確的造型、協調的色彩、嫻熟的筆法、豐富的肌理以及對比強烈的明暗調子描繪人物,生動細致地刻劃了一個從容淡定、飽經滄桑的中原勞動人民的形象。作品體現了畫家深厚扎實的繪畫功底。
(25)這幅紙本素描《魯迅˙素描稿》描繪的魯迅先生微微抬起下巴,微笑著思索,一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神情。畫家采用源自臺燈的昏黃燈光照亮了魯迅的臉部和桌上的書稿,有力地表現了魯迅先生為了人民幸福而工作到深夜的奉獻精神。
(26)這幅《少數民族男子半身像》是一件紙本素描精品。畫家采用精準的造型、多變的筆法和豐富細膩的明暗調子描繪了少數民族男子真實感人的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在精神氣質。男子雙唇緊抿,目光堅毅,厚重的棉衣似乎傳遞出他那成熟穩重、頑強勇毅的非凡精神氣質。
(27)在紙本素描《新疆人物寫生》那燦爛的陽光下,一位頭戴氈帽、身披大衣的男子在一望無際的草地上席地而坐,入迷忘我地彈琴吟唱。他身后的駿馬安靜平和地站在一旁豎耳傾聽。畫家僅用寥寥數筆就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草原牧歌的美好景象。
(28)紙本素描《戴眼鏡的石匠》雖然只有寥寥數筆,卻以一個簡練完整的構圖呈現了石匠及其工作環境。在重巒疊嶂的石質群山中,一位石匠站在采石場陡峭嶙峋的山石里采集石料。他頭戴遮陽帽,左手握鐵棒,右手抓鐵錘,準備精準用力敲擊石塊。畫家用強烈的明暗對比表現了正午的燦爛陽光,又以勁健準確的筆法描繪石匠的形象,真實地再現了他鼻架護鏡、眉頭緊皺、嘴唇微張、牙齒緊閉的感人形象,出色地表現了他那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專注神情。
(29)在紙本《速寫》這件作品中,左側高爐瓦缸及右側立架風扇以濃重的線條映襯出高大明亮的門窗和寬敞的室外景觀。作為畫面主角,寥寥數筆勾勒而成的幾個工人動態各異,他們或加煤、或制模、或觀望,皆顯得極為生動自然。令人驚嘆之處在于,在這快速畫成的作品中,各種線條粗細有致、虛實變幻、明暗多變。畫家用這些精美的線條迅捷嫻熟地描繪出一個井然有序的廠房景觀。畫面簡潔概括,但意境深邃感人,體現了畫家深厚的繪畫功力。
(30)在這幅紙本《工地速寫》中,畫家用靈動的筆法、豐富的明暗和剛柔多變的線條展現了一個建筑工地熱火朝天的建設氣氛。一群頭戴安全帽、腳穿長筒鞋的工人或圍坐討論,或持棍攪拌,或站立守候熱氣騰騰的鐵桶,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背景上的排排高架和起重機則渲染出建筑工地宏大磅礴的氣勢。
撰稿:廣東美術館“北京畫院藏鐘涵藝術研究展”策展人王海櫻
畫家簡介:
鐘涵 (1929年-2023年)
鐘涵,筆名華沐,江西萍鄉人,著名油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和藝術理論家,是“學者型藝術家”的代表。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油畫學會常務理事,比利時皇家科學文學藝術院外籍院士。鐘涵于1946年入清華大學建筑系學習,1955年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學習,1963年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1980年赴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學院進修,并于1980年代初到西歐各國考察。鐘涵的代表作有《延河邊上》《東渡黃河》《浪里搖籃》等,多幅作品參加國內外大型展覽并被收藏。曾出版個人畫冊《厚土人文˙20世紀中國油畫名家鐘涵》《中國油畫院油畫家系列展˙鐘涵》《第三代中國油畫家研究˙鐘涵》、論文集《廊下巡禮》《畫室來鴿》等。
展覽信息:
抹去重來六十年——北京畫院藏鐘涵藝術研究展
展覽時間:2025年8月8日至9月21日
展覽地點:廣東美術館新館二樓7號廳
展館地址:廣州市荔灣區白鵝潭南路19號
開館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 - 17:00(逢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策展人簡介:
王海櫻 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美術館研究策展部策展人、研究員,
獨立策劃國家級展覽數十個,在《美術觀察》《世界美術》《中國美術報》《中國藝術報》
《廣州美術研究》等核心美術期刊發表專業論文多篇,
論文《生態環保題材版畫的演變》獲2016年中國美術家協會
“歷史與現狀:首屆青年藝術理論成果”入選論文獎。
巡展信息:
抹去重來六十年——北京畫院藏鐘涵藝術研究展
展覽時間:2025年9月28日至11月23日
展覽地點:江西省美術館
展館地址:南昌市八一大道266號(八一廣場西側)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