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主辦方供圖
“中國寫意油畫大展”正在湖南長沙李自健美術館展出,展覽匯聚全國老中青三代104位藝術家的229幅作品,系統呈現了中國寫意油畫近十年來的探索軌跡。作為展覽學術主持,中央美院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余丁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梳理中國油畫發展史的同時,闡明寫意油畫探索的價值所在。
油畫傳入中國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清初宮廷畫家郎世寧嘗試融合中西畫法,其風格可視為油畫中國化的最早嘗試。20世紀初,伴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中國藝術家開始主動學習西方油畫技法,第一批留洋歸國的油畫家如李鐵夫、李叔同、徐悲鴻等,帶來了不同的藝術觀念和技法,開啟了油畫中國化的探索之路。
20世紀50年代,董希文在《從中國繪畫的表現方法談油畫中國風》一文中率先發出創造油畫中國風格的呼吁,可視為油畫中國化作為藝術自覺的起點;20世紀80年代以來,油畫中國化的探索開始從外在形式走向內在韻味,從“畫什么”深化為“怎么畫”,為“寫意油畫”概念的成熟鋪平了道路。新世紀以來,“寫意油畫”的探索迎來了自覺與深化的新階段,2016年在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的組織下,大批藝術家開始有意識地推動中國寫意油畫的創作與研究。
在余丁看來,所謂“寫意精神”,其核心絕非簡單地用油畫筆模仿水墨效果,而是一整套源自東方哲學的世界觀與藝術觀。首先,它秉持“尚意”而非“尚形”的原則,追求“以形寫神”、“意在筆先”,畫家不再拘泥于對客觀物象的逼真摹寫,而是著眼于捕捉對象的“氣韻”與“神采”,并強烈地注入主體的“心意”與情感。其次,寫意油畫實現了時空觀的轉化,它打破了西方焦點透視所構建的固定物理視點,代之以中國畫“散點透視”和“游觀”的理念,構圖經營更加自由主觀,營造出一種心靈可馳騁、可居游的心理空間。最后也是最為精妙的一點,是對“虛”與“實”的意境營造,藝術家們巧妙運用油彩的特性,借鑒中國畫“計白當黑”的智慧,注重畫面的留白、透氣與虛實相生。
他指出,寫意油畫創作實踐的最終指向,是致力于構建中國自身的現當代藝術話語體系;它在全球藝術格局中提供了獨特的東方方案,有力昭示中國的現代性探索完全能立足于自身文化根脈,去回應全球共同關注的現代性命題。
具體到此次大展,余丁表示,展覽清晰呈現了中國寫意油畫“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踐的完整路徑。對西方藝術語言的“創造性轉化”,標志著中國藝術家從西方藝術的接受者與模仿者,轉變為積極的轉化者與創造者——他們以深厚的文化基因重塑油畫語言,使其從一種外來技術,升華為表達民族審美與當代哲思的成熟媒介。在更深層次上,寫意油畫推動了中華傳統美學的“創新性發展”——并非簡單重復古人的筆墨程式,而是在油畫布這一全新媒介上,重新激活了“寫意”美學的生命力,使傳統精神獲得了當代載體,證明其在現代社會的強大適應性。
他強調,寫意油畫作為中國藝術家融合中西文化的創造性實踐,其價值不僅在于提供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更在于證明了: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傳統,而在于以開放的姿態吸收異質文化的養分,在創造性轉化中實現自我更新。這一經驗,對當代中國藝術的發展乃至文化建設,都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