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詩梵《慣聽鐘鼓度時光》
扇面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藝術,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先秦時期便源于中國,最初只是驅暑納涼的尋常器物,卻在時光淬煉中演變為兼具裝飾之美與禮贈之誼的文化載體。其豐富的制作材料、鮮明的地域印記和多樣的形制風格,始終讓大眾為之傾心。更有匠心畫家,將精美的畫作凝于扇面之上,無不給人一種視覺的享受和清涼詩意的邂逅,或山水、或人物、或花鳥。
談及對扇面的理解,眾說紛紜但究其核心都不外乎贊美之意。我心中的扇面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概括起來有三重理解。
一是精神內核?!吧取迸c“善”諧音,這不僅是語言的巧思,更成為美術工作者的立身準則與創作標尺。當我們把一方扇面平鋪案頭,凝神構思、揮毫落墨時,“傳遞真善美、弘揚正能量”必然是創作的核心主旨。圍繞這一初心,便會形成源源不斷的素材,最終凝結成打動人心的精美畫作。
作為社會風尚的引領者,時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每一名美術工作者當行大道,當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創作中,既要善于觀察,捕捉平凡中的不凡;也要善于傳播,讓美好成為連接心靈的橋梁;更要善于表達,用筆墨書寫時代發展的波瀾壯闊。
二是溝通本質。扇面的形制,無論團扇還是折扇皆似精巧的拱橋,搭建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古往今來,以扇為禮向來是風雅之事,書畫者將才情和心意藏進扇面,或贈予摯友或與人交換,以扇結交、因扇結緣。于是扇面成了溝通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載體、一種媒介,如同今日便捷的微信。
扇文化的影響力早已超越器物本身,很早就被用作建筑上的精美圖案,也曾作為國禮走出國門。如今,為了讓這份文化瑰寶煥發新的生機,扇子協會應運而生,進一步挖掘扇文化歷史,傳承優秀基因,真正實現“一扇連古今、一扇通世界”的美好愿景。
三是天地境界。扇面雖小,但海納百川,世間萬物、千里江山,都可在這小小的方寸之間被無限延伸、盡情展現。藝術家將生活感悟凝于筆尖、采風所得化為草木生機、時代氣象融作筆墨律動,不僅給人以廣闊的天地、開闊的視野,更能滌蕩心靈,留存一份純粹與美好。
透過扇面,我們能“以小見大、以微知著”。它既映照著創作者的胸襟,也承載著一個地域的文化底蘊、一個國家的精神氣度。因此,能于扇面構筑萬千氣象者,必然是胸懷天下、心有丘壑,如負山戴岳般有著大格局的優秀畫家。
文藝工作者肩負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廣大美術工作者更應扛起責任,既要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扇面的傳統載體中汲取養分;也要勇于推動藝術創新,讓傳統與現代碰撞出嶄新火花。通過主題性創作展現時代精神、記錄社會變遷,用藝術的語言書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未來,我們更需不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赤誠之心、精湛之技,創作出更多體現時代特征、表達人民生活、兼具藝術價值的佳作,在筆墨間描繪新時代新征程上的真善美,讓傳統藝術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文/吳江峰,陜西省美術家協會黨組書記、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