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逐日》 200cm×230cm 綜合材料2024年 (第十四屆全國美展進京作品)
人類對星空的向往與探索古已有之,深層的心理渴求依然是人類對自我認知的驗證。涂少輝是我認識的藝術家中特殊的一位。他自身喜好的駁雜、思維方式的發散都是他極具個性的藝術表現力的由來。
新世紀以來在中囯畫領域一度興起對這一古老而偉大的藝術傳統邊界問題的探討,這與人類探索宇宙邊界的心理類似。涂少輝作品的出現恰逢其時,具有指標意義。
絹或不銹鋼、顏料或釘子、毛刷或激光筆,一切似乎隔隔不入的表象,他智慧的用來投射并呈現一個客觀的亦或是憧憬的浩瀚星空。從這個意義上我很難再用傳統藝術的分類方法把他的作品進行對標,當然也不需要。
我曾經看過一些關于他作品的文章,總還是有為了某種目的把作品牽強歸類的嫌疑,也許是因為他中國畫專業的出身?,F實中有一類藝術家就是暫時很難被準確歸類的,他們自己也可能會因此患上焦慮癥,殊不知他們之于藝術史的價值正來自于此。
正如涂少輝藝術創作的母題“星空”,我希望他能堅定的徜徉其間,參與“宇宙”的重塑,待以光年找到自己獨特的位置,發出悠遠而持久的能量。
(文/張見,中國美協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院院長,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