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之歌(水墨) 228×558厘米 2024年 杜小同
在當代水墨藝術的發展進程中,杜小同的創作實踐呈現出一種極具方法論意識的探索路徑。他通過對水墨語言的革新和對當代視覺文化中空間感知方式的重構,形成了一套以空間秩序為核心、以時間性為內在維度的繪畫系統。
杜小同199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水墨人物畫專業,其畢業作品《畫室》之二獲得中央美術學院優秀畢業創作獎。2009年獲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碩士學位,曾任教于魯東大學美術學院,現為江蘇省國畫院專職畫家。
繼201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寥——杜小同水墨作品展”、在廣東美術館舉辦“天高云淡——杜小同作品展”之后,2025年9月4日,“杜小同同名藝術展”在浙江美術館舉辦,展覽展現了杜小同在水墨領域的創新性探索。進入展廳,觀眾仿佛走進了一個空靈寂靜的世界。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田黎明認為,杜小同是一位兼具當代藝術探索精神和中國畫傳統格調的藝術家,在當代水墨畫的探索道路上巧妙地融入了西方元素,并使其中國化、本土化和精神化,展現了一種獨特的品格與魅力。
的確,杜小同的繪畫在當下中國水墨發展中極具辨識度。他的作品給予人兩種強烈的感受:一是作品中具有廣袤的、平抑的創作態度。他堅韌地尋求著看似簡樸平凡的內在精神,使自己與人、與物之間盡顯樸素的情感,卻在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展示出自然與人的力量。二是他的作品中有諸多反復,包括技術層面的反復和精神層面的反思——他不斷地覆蓋暈染,可以隱約體會到,一旦畫面具體、具象了,他就選擇性破壞并進行重新建構,使藝術作品在自我對抗的過程中生成更多精神向度。
杜小同的畫面用傳統的墨、色等不斷進行漸次深化,在重量和質量方面給人以奇妙的感覺。莫蘭迪曾經說:“所有簡單、謙卑的事物都是個謎?!倍判⊥∏≡趯で笾此坪唵纹椒驳膬仍诰?。洇滲在畫面中的灰淡的墨色和冷峻的灰色,透出中國古代繪畫大師悠然的渾樸,筆語間傳遞著可觀可融的親近,作品中人與物的客觀屬性被摒棄,沒有突兀的起落,只剩下溫和靜謐。
杜小同近期的作品拆解了傳統國畫的藝術語言,在宣紙上構建起時間與虛空角力的場域。他對空間的思考和實踐不斷拓展著水墨藝術的邊界,形成了個體感知和觀看世界的方式。他不斷用最少的視覺元素獲得最大的精神空間。他的作品抽離了對于具體敘事的指涉,直接觸動人最普遍的情感。
邊緣,是一個充滿張力和可能性的場域,它既是分隔的界限,又是交融的通道;既是物與物規訓的痕跡,又是相互對抗的證據。杜小同將邊緣作為方法生成了新的空間邏輯。他的水墨實踐呼應了邊緣空間性,海岸線處理既非傳統山水也非西式風景,而是混沌與秩序的臨界點。特別是他對水墨媒介的實驗與革新——他在傳統山水語法中植入當代空間意識,這比單純談論視覺形式語言更有意義。
杜小同的作品不僅呼應著傳統的精神脈絡,更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現出水墨的當代意義。如把傳統設定為現存藝術經典所構成的秩序,那么新的藝術品的出現就意味著一個新事件的產生,在此情況下,藝術家要做的不是試圖背離傳統,而是主動融合傳統并促進傳統秩序的更新和拓展。
(作者為中國美協理論與策展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