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春圖(國畫) 120×240厘米 1975年 關山月
20世紀初的中國,在救亡圖存與文明嬗變的激蕩中,廣東以其毗鄰港澳、通商前沿的地理格局,率先成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中心。這片土地不僅孕育了時代變革的先聲,更催生了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澎湃浪潮。從“美術革命”的號角到新中國藝術圖式的構建,廣東藝術家以“其命惟新”的自覺,將個人才情熔鑄于民族命運的洪流,書寫了一部兼具地域特質與國家敘事的視覺史詩。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入選項目、由廣東美術館自主策劃的展覽“風骨南天——從美術革命到新中國藝術圖式的廣東實踐(1900—1978)”在廣東美術館新館展出。展覽以廣東美術館藏品為基礎,共展出1900年至1978年間廣東重要藝術家的作品以及相關文獻200余件,以“鼎故革新——中國畫的前途與路向”“勇立潮頭——洋畫運動在廣東”“匕首投槍——新興木刻運動中的廣東力量”“紅色詩篇——革命圖像的詩意表達”“山河新貌——社會建設的時代記憶”“當家做主——人民形象的視覺建構”6個篇章,系統梳理了20世紀廣東美術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開拓性探索與歷史擔當,不僅是對廣東美術歷史的一次重要回顧,更是對藝術與時代關系的一次深刻探討。
策展人、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介紹,此次展覽突破傳統線性敘事模式,通過精心構建的空間敘事策略,將展品、歷史文獻與場景復原有機結合,構建出多層次、沉浸式的觀展體驗。展廳布局以6個主題篇章為敘事主線,依照時間脈絡與主題邏輯雙重線索展開,每個篇章都通過特定的空間設計、文獻展陳與場景復原,構建起多維度的闡釋體系。“如在‘鼎故革新’篇章,展覽復原了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早期論爭的場景,通過老照片、手稿與對比作品,讓觀眾直觀感受中國畫革新的思想交鋒;‘勇立潮頭’部分則重現了早期美術學校的教學環境,結合教師手稿與學生習作,展現洋畫運動在廣東的本土化過程?!蓖踅B強說。此外,展覽特別注重學術研究與展覽策劃的深度融合,重要作品都配有詳細的研究說明與歷史背景解讀,引導觀眾理解藝術風格演變背后的文化思潮與社會語境,直觀感受藝術家在時代洪流中的創作情境與精神追求。
在經歷中西方文化對峙、沖突、融合的復雜過程中,一向處于中國開放前沿的廣東畫壇逐漸形成了國粹派、融合派、西化派等百家爭鳴的格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為代表的嶺南畫派和以黃般若、黃君璧為代表的國畫研究會。兩派的相互對峙與融合,共同推動了廣東美術的蓬勃發展。在“鼎故革新”篇章中,一批融合了新畫法與傳統筆墨的作品,讓觀眾直觀感受到藝術家的積極探索。例如,高劍父的《雪竹圖》中,竹子的邊線時斷時續,打破了傳統的勾線章法,明顯帶有西方繪畫的審美特點,又帶有大寫意文人畫復歸的傾向。陳樹人的國畫《高柳晚蟬》在構圖上采用黃金分割法,以植物的主干將畫面劃分為兩部分,用筆設色溫婉細膩、簡潔清新。
當時,一批文化先行者在留學歸國后,帶回西洋美術的樣式和技法的同時,也引進了美術學校、美術展覽會、美術出版物、畫家社團等美術活動新機制。在“勇立潮頭”篇章,先行者創辦美術學校的老照片,與他們筆下兼具新風格和東方意蘊的作品并置,訴說著洋畫運動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
20世紀30年代初期,經由魯迅的大力倡導,以進步美術青年為主力的中國新興木刻運動開始興起。在這一影響下,廣東木刻藝術開始如火如荼地發展壯大起來,成為頗有特色的大眾藝術。“匕首投槍”篇章展出了一批廣東代表性版畫家的作品。他們憑著對藝術的熱忱和民族存亡的憂患意識,以刀為筆,在黑暗中求索。例如,黃新波的木刻版畫《孤獨》是對當時人們內心憂患意識的生動寫照。胡一川的版畫《牛犋變工隊》凸顯了抗日戰爭時期牛犋變工隊開拓新生活道路的決心。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畫面臨一個新的挑戰:如何以筆墨丹青描繪革命歷史、謳歌革命成就、展現國家新貌?嶺南畫派憑借其固有的革新精神與深厚傳統功底,成為這一探索的核心力量。以關山月、黎雄才為代表的藝術家群體,在全國各地寫生交流,通過瞻仰革命圣地,體味經典革命詩詞意象,將紅色主題與山水風景、筆墨語言深度結合,將政治主題、集體主義情懷與傳統山水形式相融合,在構圖、筆墨、色彩上大膽創新,極大地拓展了中國山水畫的題材邊界與表現力,創作出了一批經典作品。“紅色詩篇”篇章對這一時期的作品進行了集中展現,如黎雄才的《毛主席詞意圖》、關山月的《龍羊峽》等。
新社會中的新生活、新氣象更是美術家創作的源泉。藝術家深入建設和生活中寫生,親眼目睹了建設工地熱火朝天的情景,創作了一批以社會主義建設為題材,謳歌社會巨變、建構人民形象的作品。這些作品構成了“山河新貌”和“當家做主”兩個篇章的內容。例如,潘嘉俊的《我是海燕》中女通信兵形象英姿颯爽,動作身姿毫無柔弱感,反而呈現出健美的傾向。楊之光的《雪夜送飯》將視角投向了日常生活,歌頌了人與人之間的友愛關系。梁世雄、蔡迪支、林豐俗、陳章績的《農講所頌》構圖嚴謹、配色和諧、筆法精巧、細節豐富,描繪了社會各界參觀農講所的情景。由多位畫家組成小組共同創作重大題材巨幅畫作,是那個年代特有的創作方式,承擔了面向社會宣傳教育的功能。林豐俗的《公社假日》、陳永鏘的《魚躍圖》等即是將中國畫的傳統筆法與當時的生活場景結合的范例。
從清末民初的筆墨革新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創作熱潮,此次展覽不僅呈現了廣東地區藝術風格的演變,更展現一代又一代廣東藝術家將個人才情融入民族命運的赤子之心。他們飽含傳統文化底蘊和時代審美的頗具“風骨”之作,至今仍散發出獨特的精神力量,滋養著嶺南文化的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