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黛藍、縹碧、艾綠、淥波……在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青·韻——文物里的中國傳統色彩美學”特展現場,這些古雅的色調讓觀眾沉浸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中。
此次展覽是國家文物局2025年度“博物館里讀中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之一,匯集故宮博物院、湖南博物院、安徽博物院、首都博物館、四川博物院、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等20余家文博機構的200余件青色系文物,包括青玉、青金石、綠松石、瓷器、玻璃器、服飾、青綠山水畫等,解碼中華民族“以色示禮”的審美體系與禮制傳統。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說,這不僅是一場東方美學的視覺盛宴,更是一次對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探尋,以色彩為語,開啟跨越古今的文明對話。
展覽序廳以《說文解字》中的“青,東方色也”開篇,通過文獻與實物相結合的方式,闡釋了青色在自然、人文、哲學中的豐富內涵?!皷|漢劉熙云:‘青,生也,象物生時色也?!嗌珵樽匀恢刑焖{、草木之綠,涵蓋綠、藍、縹、碧、蒼等由淺入深的寬廣色階,寓意生機與希望?!背啥冀鹕尺z址博物館陳列展覽部主任黃玉潔說。
此次展覽執行策展人任華利介紹,展覽主體分為3個單元。第一單元“藍田日暖玉生煙”展示了天然青色礦石之美。千百年來,青色美石備受青睞,被古人視為天地之靈。青玉色澤溫潤沉穩,象征東方禮儀與謙遜品格。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的新石器時代玉人像小巧玲瓏,呈淺綠色,半透明。玉人頭戴平頂冠,兩端下垂,陰刻細密發絲。臣字眼,寬鼻,闊口,閉唇,大耳戴圓耳珰。
據介紹,這類人頭像是石家河玉器的重要類型之一,可能表現了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師的形象。石家河玉文化對古蜀青銅文明的工藝傳統、祭祀信仰等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來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春秋時期嵌玉牌飾由玉牌和底座組合而成,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兩側漸薄。玉牌正面飾回首龍紋,背部打磨光滑,中部有一橫向凹缺。上下端面和背面相應位置各有兩對隧孔,兩個端面都有細凹槽穿過鉆孔。底座為孔雀石質,帶有深淺不一的綠色紋層。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青金石爐、瓶、盒三事典雅精致。爐、瓶、盒三事是文人雅士幾案上陳設的香器,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在清代,青金石因“色相如天”,很受帝王重視,祭天的朝珠雜飾由青金石制成。
第二單元“雨過天青云破處”呈現了窯火淬煉的青色器物。浙江省慈溪市博物館珍藏的五代時期越窯秘色瓷花口碗讓人眼前一亮。此碗為敞口,斜弧腹,玉璧底,胎質細膩堅致,通體飾天青色釉,釉面瑩潤。秘色瓷為越窯青瓷中的極品,釉色青碧,晶瑩潤澤,“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
清代藍玻璃描金花蓋罐造型考究,紋飾精美,是清宮后妃生活用品,藏于沈陽故宮博物院。蓋頂部隆起,在寶藍色玻璃地上描金纏枝花卉紋,蓋罐上下口緣均鑲鎏金銅飾。罐腹部上下各飾描金弦紋,中間飾描金花卉紋,盤形托邊緣亦描金一周。
第三單元“世間無限丹青手”匯聚了青色織物和青綠山水畫。青色作為一種美學符號,被歷代藝術家賦予了無盡的詩意與浪漫。
江蘇常熟博物館藏清代沈宗騫山水圖冊用筆雋秀細密,水墨酣暢淋漓,設色清麗淡雅。每幅獨立成景又整體呼應,題識皆有落款及短詞雋語論述山水畫法,堪稱“以畫釋論”的典范。
展覽尾廳“青出于藍勝于藍”展示四川地區青色非遺藝術品,生動詮釋了傳統色彩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創新。
此次展覽秉持“無礙共賞”理念,不僅設置了盲文標簽,還推出手語專場導覽服務,讓視障、聽障群體也能感受青色文化。圍繞展覽還推出“青韻療愈”主題體驗,觀眾可在寧靜雅致的氛圍中通過觸摸礦物樣本、品聞茶香、聆聽雅樂等方式放松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