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遠方的邂逅——意大利都靈現當代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成都市美術館開幕。這是意大利都靈現當代美術館珍貴館藏在成都的首次亮相,也是兩座歷史文化名城用藝術的方式,為中意建交55周年寫下的生動注腳。展覽匯聚了7個國家51位西方藝術大師的66件真跡作品,既有巴勃羅·畢加索、亨利·馬蒂斯、克勞德·莫奈、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居斯塔夫·庫爾貝等享譽世界的藝術巨匠,也囊括了弗朗西斯科·海耶茲、喬治·莫蘭迪、喬治·德·基里科、賈科莫·巴拉等具有深遠影響的意大利本土藝術家,形成了兼具國際視野與地域特質的藝術脈絡,生動呈現出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中期世界藝術的多元風貌。
作為意大利西北部的重要文化中心,都靈現當代美術館以其豐富的19世紀至20世紀館藏而聞名。它既是意大利藝術革新的見證者,也是現代主義、未來主義及戰后先鋒派藝術的重要匯集地,其收藏構成了一部凝縮的歐洲現代藝術史。
成都,這座擁有3000年歷史積淀的城市,正通過美術館這一窗口,不斷與世界展開更加平等、深入且開放的文化合作。此次“遠方的邂逅”正是一場文化珍藏的遠行:它跨越地理的距離,也跨越時間的藩籬,讓那些曾在歐洲藝術史中熠熠生輝的作品,在成都與觀眾完成一次全新的相遇。
本次展覽既是一場世界藝術的群像,也是一部意大利藝術史的切片。它以兩條平行的藝術“河流”展開:一條是國際視野下的世界藝術史,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從象征主義到表現主義,畢加索、馬蒂斯、莫奈、雷諾阿等大師的作品,勾勒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藝術革新的脈絡;另一條則是更具地域特征的意大利藝術流脈,以莫蘭迪、基里科、巴拉等人為代表,展現了意大利藝術在這一時期的獨特創造力與精神風貌。
這兩條河流交織成一幅藝術世界地圖,不僅讓成都觀眾得以從國際宏觀視野理解西方藝術發展的整體圖景,也讓觀眾從中看到意大利藝術所特有的質地:它既承襲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底色,又不斷吸納工業化、都市化、現代化的時代氣息,從而在20世紀的藝術舞臺上形成獨立而鮮明的聲音。
策展團隊此次采用的主題式編排是展覽的一大亮點。與以往較為制式化的西方藝術展不同,本次展覽打破了傳統線性時間編排的模式。策展團隊以“愛、童真、片刻、光影、感官、哀愁、神圣、故土”8個富有人類情感共性的主題單元,將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編織在一起,營造出一個跨越歷史、文化、民族、性別與年齡的情感共振場域。觀眾不再只是藝術話語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藝術敘事與情感流動中的主動參與者。展覽邀請觀眾從情感維度重新進入藝術作品之中。
除了主題編排方式的創新,此次展覽還特別引入了“看見、聽見、嗅到、拂過”四個關鍵詞,以多維感官的方式豐富觀展體驗。在“看”的層面,策展團隊通過層層遞進的主題性展陳設計,讓作品與展示環境形成深度融合,使觀眾從被動觀看轉變為主動參與;在“聽”的維度,展覽為展品配以多首精心挑選的音樂,打開另一重感知場域,同時特邀成都本土獨立音樂人為部分作品定制背景音樂,讓觀眾在熟悉而獨特的旋律中不斷蕩漾于情緒與藝術交織的氛圍之中;在“嗅到”的層面,展覽邀請調香師根據不同主題定制了三款香氛,使觀眾能夠通過氣味感受作品的溫度與情緒;而在“拂過”的觸覺體驗中,展廳設置了多處可觸碰展陳裝置,觀眾可以用指尖感受百年前畫作中服飾的華麗質感,從而讓視覺之外的感官也參與到藝術的再現與共鳴中。
這種以情感為經緯的展陳方式,不僅消解了普通觀眾與世界名作之間的距離感,也讓藝術的觀看過程變成一場自我情感的投射與回望。每一位走進展廳的人,或多或少會在某個單元駐足良久,那一刻,他所看到的不僅是一幅畫,更是自己內心的某種回聲。
“遠方的邂逅”更像是一場跨越地理與文化的心靈與情感的“邂逅”。展覽不只展示過去藝術的輝煌,更激發過去與當下對話的可能,它啟發我們思考、感受,在全球化與在地文化交織的今天,藝術如何成為一種更為柔韌而持久的紐帶。這場展覽所營造的,是一個讓世界藝術在中國語境中重新呼吸的現場,而每一位觀眾,都是這場邂逅中不可或缺的見證者。
(作者為成都市美術館展覽展陳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