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四川美術館以“永不忘卻的紀念”為題,遴選出抗戰主題組畫10套,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這些誕生于不同歷史時期的版畫力作,是民族苦難與頑強抗爭的見證,它們用獨特的視覺語言,將“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必勝信念”鐫刻于民族記憶深處,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璀璨的藝術結晶。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大的民族解放斗爭。民族危亡關頭,一群具有進步思想和革命理想的美術家們積極投身創作,形成了獨特的戰時美術——左翼木刻。這些版畫作品被印在傳單上、報紙里、墻報中,成為那個時代的“匕首”與“投槍”,投入了一場關乎民族存亡的戰斗。組畫《地雷戰》便誕生于這一時期,李少言以高超的現實主義造型力,采用紀實的視角,讓每一幅小畫自己發聲。當指尖觸到那些凹凸印痕,當呼吸與畫中人的喘息同步,觀眾似能聽見民眾的怒吼、聞到抗戰的硝煙、感受大地的震顫。投身革命隊伍的牛文深入前線,以自己的所見所聞創作出木刻組畫《晉綏抗戰風云錄》,紅黃色調賦予畫面強烈的視覺沖擊,再現了晉綏邊區的場景和故事。這批左翼木刻既是揭露戰爭殘暴的銳器,亦是喚醒民眾的號角,其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已渾然一體。
新中國成立后,抗戰精神在藝術創作中獲得了新的歷史維度和美學表達。四川版畫群體積極探索出“發揮集體智慧和個人獨創性”的創作模式。范樸與周琳合作的素描組畫《游擊健兒——抗日戰爭生活回憶》以飛揚靈動的炭筆線條、充滿動感的構圖,捕捉了游擊隊員機智果敢的戰斗瞬間。素描媒介特有的質樸與現場感,讓抗戰生活回憶變得鮮活生動起來。大型套色木刻《長征》組畫更具視覺沖擊力。其中,李煥民的《紅軍過草地》作為組畫之一,以深沉厚重的色調、凝練概括的造型,刻畫了紅軍艱苦卓絕的長征之路,將中華兒女主動肩負起抵御外侮的使命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與紅軍將士的英雄氣概渲染得撼人心魄。這批集體創作的作品是對抗戰歷史進行的精神升華,藝術家將個體英雄壯舉融入民族解放的宏大敘事,奏響了時代強音。
改革開放后,“抗戰精神”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正在為中國文藝思潮與藝術創作注入新的時代內涵。1982年,中國揭露日本文部省指定的中小學歷史教科書歪曲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美化侵略行徑。出于強烈的使命感,程勉創作出《血寰——南京大屠殺木刻系列組畫》,直指戰爭對人性的摧殘與生命的踐踏。托爾斯泰曾說:“藝術不是技藝,它是藝術家體驗了的感情的傳達?!薄堆尽氛侨绱?,沒有直接渲染暴力,而是以情感為核心,用刀劈斧斫般的線條雕刻受難者扭曲的身軀、空洞的眼神、無力卻相依的群像,傳遞出幾乎令人窒息的悲愴。這組作品是對民族傷痛的銘記,是對人類和平的永恒祈愿,也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抗戰精神內核的一次深刻回望與紀念。
從戰火紛飛年代中左翼木刻的刀鋒吶喊,到新中國建設時期集體創作的史詩重構,再到全球化背景下對抗戰歷史的深重紀念,一代代版畫家對于抗戰精神不斷進行新的藝術表達和時代解讀。如今,這些不同時期的版畫力作,依然澎湃著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它們不再是沉默的歷史證物,而是穿越烽火的信使,將偉大抗戰精神鐫刻于民族記憶深處,時刻提醒我們:歷史的苦難必須銘記,民族的精神血脈必須賡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