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選名家名作——著名藝術家鄭和新
在華夏千年書法長河中,鄭和新宛如一顆溫潤的璞玉,經歲月雕琢、師友打磨,綻放出獨屬于自己的光芒。他以 “東白山人” 為號,將山野的靈秀之氣融入筆墨,讓每一筆書寫都成為與傳統文化跨越時空的對話。
從少年執筆描繪竹影的稚拙,到弱冠后遍訪名師汲取眾長,鄭和新始終懷揣著對書法的敬畏之心。他的書法之路,是一場永不停歇的朝圣。在臨摹魏晉隋唐碑帖時,他仿若與古人促膝長談,將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精髓內化于心;于創作實踐中,又將個人感悟與時代精神傾注于筆端,讓傳統書法煥發出新的生機。
其書法藝術,五體兼善,各臻其妙??瑫缰t謙君子,在精密嚴謹中彰顯端莊大氣;篆書似遠古回響,雄渾古樸間流淌著歲月滄桑;隸書若清風拂柳,舒展韻致里蘊含著自然之美;行草像江河奔涌,縱橫恣肆中盡顯豪情壯志。每一幅作品,都是他藝術靈魂的具象化呈現,既傳承著中華書法的正統血脈,又烙印著鮮明的個人風格。
此次評選其名家名作,不僅是對鄭和新藝術成就的致敬,更是為觀者打開一扇通往傳統與創新交融的書法藝術之門,讓人在墨香中領略文化傳承的力量與藝術創造的魅力。
鄭和新,號東白山人,庚子歲生,自幼酷嗜翰墨。少年時,常獨坐庭院,竹影疏斜,握筆描古。墨香繚繞,天地靜謐,心與筆融,氣與境通。書道于他,非止技藝,乃心靈所棲,神志所寄。其天資早現,家中白墻青瓦,閑卷廢紙,皆為其修習之境。雖具天賦,然不敢稍懈,日夜執筆,年年精進,志求書道之真與極。及至弱冠,鄭和新運筆如云,流暢自如,然知書道不止于技。遂遍訪名師,拜劉江、章祖安、陳振濂、祝遂之、金鑒才諸賢,虛懷以學,心力以研。諸師皆如燈塔,照其前途。劉江之謹嚴,章祖安之古樸,陳振濂之灑脫,祝遂之之深沉,金鑒才之雅致,皆融于鄭和新之筆端,遂成獨具風貌之書藝,書界亦識其名。
鄭公五體皆精,楷書為最。魏晉隋唐無所不臨,心之所想,手之所追,皆有所得。精密嚴謹,纖細之中見力度。字形精工,體勢緊湊,平正有度,險絕于微毫。筆走間不激不厲,心手相應,靜中顯動,簡凈之筆,清雅自見。嘗譯諸典籍為華章,以楷書傳之,諸如《顏氏家訓》《無量壽經》《道德經》卷帙浩繁,皆出其手。其篆書,沉穩中藏古意,勁健中含流動。取法秦漢,結體開闊,如山川之勢,靜若磐石,動若風行。筆觸沉實,筋骨內斂,方圓之度皆在腕下游走,俯仰之間,神氣自生。字形若金石刻痕,剛柔相濟,隱見鋒芒,古意渾然不露痕跡。遠觀如岳峙,近賞如松柏交映,氣象恢弘,動靜相融,雄渾處自有奇姿。然其隸書之法,承自漢碑,韻致舒展,取《石門》遺風。字勢磅礴,筆畫從容,蠶頭之妙,燕尾之神,字字透氣,含而不露,蘊而不發。再觀其行草,法度森嚴,而筆勢縱橫,恣意揮灑中自見規矩。字里行間,龍蛇競走,氣象萬千,起伏跌宕間,筆勢內斂又不失縱情。觀者心生嘆服,余韻繞梁,久久不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