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遠地產張雅卓:住宅的本質是“生長的容器”
——對話產品戰略家眼中的居住未來
在房地產行業從“規模至上”轉向“品質為王”的轉型深水區,如何定義“好房子”?當政策端持續強調“三大工程”建設,市場端呼喚居住體驗升級,企業該如何平衡社會責任與商業邏輯?近日,本報獨家對話華遠地產產品中心總經理張雅卓,這位被業內譽為“居住場景革命者”的資深產品人,以極具思辨性的視角,給出了她對行業趨勢的研判與華遠的實踐答卷。
一、反思與覺醒:“標準化交付的時代該終結了”
中華建筑:近年多地出現業主收房后大規模拆改精裝修的現象,您如何看待這種矛盾?
張雅卓:這本質上是一場“時代錯配”。過去30年,開發商用工業化思維解決居住問題——標準化戶型、模塊化裝修、快速復制,這套體系曾推動城鎮化進程,但如今已與真實需求脫節。當“Z世代”開始買房,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家庭結構從“421”轉向更多元形態時,房子卻還在提供“均碼”產品。
華遠做過一項調研:業主拆改精裝房的核心動因,不是審美差異,而是空間功能無法適配人生階段的變化。這讓我們意識到,住宅必須從“交付產品”轉型為“生長容器”——它需要包容新婚的浪漫、育兒的瑣碎、養老的從容,甚至代際價值觀的沖突。
中華建筑:華遠提出的“場景驅動設計”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張雅卓:關鍵在于建立“動態適配”思維。比如傳統客廳設計追求“面子”,但我們發現,現代家庭對客廳的需求是分裂的:孩子需要游戲區,老人需要曬太陽的角落,年輕人想要健身或臨時辦公空間。華遠研發的彈性空間系統,通過可移動隔斷、復合功能家具和預埋式管線,讓同一空間能承載不同場景的平滑切換。這種設計不是炫技,而是對真實生活褶皺的尊重。
趨勢研判:“未來十年,住宅將經歷三重進化”
中華建筑:您認為未來“好房子”的核心標準會發生哪些變化?
張雅卓:住宅產業正面臨三個不可逆的趨勢:
第一,從“空間生產”到“時間服務”。房子不僅要滿足當下需求,更要預埋未來十年的改造可能性。例如我們在墻體預留“改造通道”,業主無需破壞結構就能升級適老化設施,這種“隱性設計”成本僅增加約3%,卻能讓住宅壽命延長數十年。
第二,從“智能疊加”到“無感關懷”?,F在很多項目把智能家居當作賣點,但老年人面對復雜面板反而焦慮。華遠的智能系統強調“潤物細無聲”——通過行為學習自動調節環境,在需要時(如獨居老人久坐未動)才主動介入。
第三,從“個體價值”到“社區共生”。疫情后,人們對社區應急系統、共享空間的需求激增。我們在新項目中嘗試“蜂窩式社區”——每棟樓配備可分時使用的共享廚房、自習室、育兒站,既節約資源,又重建鄰里紐帶。
中華建筑:這些創新會推高成本,如何平衡企業責任與經營壓力?
張雅卓:這正是華遠的擔當所在。我們測算過,通過標準化模塊研發、供應鏈協同優化,品質升級的成本可控制在可承受范圍。更重要的是,當行業陷入同質化價格戰時,對產品力的堅守反而能開辟新藍海——華遠多個項目因“可變空間”設計實現溢價,證明市場愿意為好產品買單。
---
三、企業擔當:“做難而正確的事”
中華建筑:華遠在行業調整期仍堅對產品不斷研發和迭代升級,動力是什么?
張雅卓:源于兩個“相信”。一是相信政策導向——中央強調“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這與華遠“專筑美好生活”的使命高度契合;二是相信市場終將回歸理性。當投機退潮,唯有真正尊重居住本質的企業能穿越周期。
去年我們啟動“全齡友好住宅”研發時,曾有質疑聲:適老化設計會增加成本,受眾群體是否精準?但我們認為,老齡化不是某個群體的困境,而是全社會必須面對的課題。華遠有責任率先探索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哪怕短期經濟效益不明顯。
中華建筑:作為國企背景房企,華遠如何定義自身的社會角色?
張雅卓:華遠的產品觀始終有兩條底線:一是堅守民生屬性,保障基礎功能的普惠性,例如所有項目標配無障礙設計;二是引領行業進化,我們向同行開放了部分模塊化技術專利,因為住宅產業化升級需要集體智慧。某種程度上,華遠在扮演“探路者”角色——把試錯成本留給自己,把經驗教訓轉化為行業共識。
四、未來愿景:“讓房子與生命共同生長”
中華建筑:您心中理想的“好房子”是什么樣的?
張雅卓:它應該具備三重特質:
第一是“包容性”,能承載不同人生階段的生活狀態,像一棵樹那樣自然生長;
第二是“治愈力”,通過空間設計緩解現代人的精神焦慮,比如我們在玄關設置“情緒轉換區”,用燈光、香氛幫助業主切換工作與生活狀態;
第三是“可持續性”,不僅指綠色建筑技術,更包括文化傳承——當我們設計四合院改造項目時,會特意保留原有磚木結構,讓新舊時空在住宅中對話。
結語:
訪談結束時,張雅卓向記者展示了手機里的一張照片:在華遠某交付五年的小區里,業主們自發用模塊化組件改造出社區圖書角、植物療愈花園?!斑@才是對我們最大的褒獎?!彼χf。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這位堅持“以人為本”的產品人,正用理性與溫度,重塑著中國居住文明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