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劉楊教授的著作《基于德勒茲哲學的當代建筑美學》是其繼《基于德勒茲哲學的當代建筑創作思想》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在該書中充分論證了德勒茲的哲學理論和當代建筑美學之間的系統性關系。書中分別從德勒茲理論的四個面向分析和關聯構建了當代建筑美學思想體系,其中分別以電影理論構建了“影像”建筑美學思想;以平滑空間理論構建了界域建筑美學思想;以無器官身體理論構建了通感建筑美學思想;以動態生成理論構建了中間領域建筑美學思想。該著作首先從哲學方法論入手,梳理了德勒茲哲學的當代意義,分析其哲學思想中的美學精神內核、創造學本質以及美學內涵。然后依據德勒茲關于時間、空間、身體、生態等問題的哲學思考,為當代建筑審美觀念以及審美思維的非理性化轉向提供了認識論基礎。作者充分展示了德勒茲的哲學思維如何與當代建筑審美在時代和思想脈絡之間具備一致性和同構性,同時通過各種案例闡述了這種思想的同構性和一致性如何有別于現代建筑審美的理論框架。
關于影像建筑美學思想,著作把焦點放在德勒茲時延電影理論中的“時間-影像”概念,打破了現代建筑理論中固有的理性的敘事邏輯和透視法的視覺中心主義。作者指出,基于影像的建筑美學是對德勒茲所謂的“感知-運動“模式的突破,也是讓思維深入純粹的時間影像,使得被歐式幾何固化的影像運動被重新煥發。使得建筑空間衍生了回憶、夢幻與晶體三種影像,從而形成了建筑空間的審美增殖、審美顛覆以及審美共振。建筑經歷了從“物”到“像”的轉化過程,產生了建筑審美的透明性、符號性和虛擬性。這一美學思想的提出,改變了當代建筑空間中時間對空間的隸屬關系。作者的見解等于德勒茲提出的古希臘永恒(Aion)時間觀,即時間中的當下被抽空,剩下過去(回憶)和未來(夢幻),并凝結在事件之中。
另外,作者基于德勒茲的平滑空間理論和界域概念,提出了界域建筑美學思想,將德勒茲的哲學延伸至城市與建筑的關聯性研究。這一視角強調城市、文脈、肌理等宏觀環境與建筑空間的動態互動,從而重新定義了當代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即建筑不再是孤立于外部環境的靜態實體,而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中不斷生成動態、開放、非等級化且充滿不確定性的空間。書中還指出平滑空間賦予了建筑審美環境與空間之間的結域、解域和界域化的空間運作模式,這一模式中蘊含了當代建筑迭奏流變、異質性生成的美學意涵和非線性的美學形式。在此基礎上,作者闡釋了當代建筑空間形態的開放之美、表達之美,以及形態之美。在哲學維度上,作者所提出的界域建筑美學思想是以建筑與城市關系的宏觀視角,對建筑審美問題的再思考,突破了黑格爾為代表的現代哲學關于現實性和可能性之間的二元對立,總結了由城市指向建筑的外延性的審美思維模式。
關于“通感”建筑美學思想,書中運用了德勒茲著名的“無器官的身體“理論,集中討論了在建筑空間中的身體感知的真實狀態,并借此構成身體與建筑形式即意義之間的互為生成的美學思想?!盁o器官身體理論”揭示了建筑空間如何與身體不同層次的感覺和體驗發生作用,使身體回到了知覺體驗存在的本真狀態,從而生發了以“身體-感覺”、“身體-事件”以及“身體-媒介”為核心的建筑空間審美認知、審美邏輯以及審美體驗。最后,作者指出,身體在當代建筑中成為一個通感的整體,與各感官之間相互滲透,激發了人們對建筑空間審美的情感性與互動性,作者的見解與闡述證明了德勒茲的身體哲學對現象學身體圖式的突破。
最后,關于“中間領域”建筑美學思想,著作以德勒茲的動態生成論為基礎闡明此建筑美學思想的審美邏輯,為生命時代建筑的生態審美觀指明了方向。作者對德勒茲生成論的動態生成觀、差異性內核進行闡釋,發現了當代建筑審美和德勒茲哲學美學思想的同構性,詮釋了當代建筑的多元共生的形式美、差異化的生態美以及自組織更新的智能美。解析了“中間領域”建筑美學中的三個審美特征,即開放的空間、仿生的功能以及臨時的形式。作者對此美學思想的提出,演繹了當代建筑在適應自然和社會生態環境中所展現的適應性原理,是對工業社會以及現代主義建筑以二元論為主導的美學觀念的反叛。
作者:張嘉榮(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