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劉楊教授的著作《基于德勒茲哲學的當代建筑創作思想》乃其博士學位的論文成果,充分論證了德勒茲的哲學理論和當代建筑創作思想之間的關系。書中分別從德勒茲理論的四個面向分析和關聯當代建筑創作思想的框架,其中分別以電影理論對應“影像”建筑思想;以平滑空間理論對應界域建筑思想;以無器官身體理論對應通感建筑思想;以動態生成理論對應中間領域思想。著作的結構先從哲學方法論梳理德勒茲的當代哲學意義,指出其有別于現代哲學中明顯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和具備結構的本體論思想,因此德勒茲更多把研究旨趣放在流變、動態、差異和生命的生成思維中。作者充分展示了德勒茲的哲學思維如何與當代建筑創作思維在時代和思想脈絡之間具備一致性和同構性,同時通過各種案例闡述了這種思想的同構性和一致性如何有別于現代建筑創作的理論框架。
關于影像建筑的創作思想,著作把焦點放在德勒茲時延電影理論中的“時間-影像”概念,打破了現代建筑理論中固有的理性的敘事邏輯和透視法的視覺中心主義。作者指出基于影像建筑思想對德勒茲所謂的“感知-運動“模式的突破,讓思維深入純粹時間影像,使得被歐式幾何固化的影像運動被重新煥發,亦讓建筑空間衍生了回憶、夢幻與晶體三種影像。在建筑思想層面,則產生了建筑影像的透明與半透明性、符號性和虛擬性。若在思辨層面來理解,這種影像從固化時間逃逸的建筑實踐,作者的見解等于德勒茲提出的古希臘永恒(Aion)時間觀,即時間中的當下被抽空,剩下過去(回憶)和未來(夢幻),并凝結在事件之中。
另外,作者運用了德勒茲的平滑空間理論以及空間界域概念來理解當代的界域建筑思維,并把建筑思想擴展到思考城市和建筑之間的關系,包括關注城市、文脈、機理等宏觀環境和建筑空間之間的互動。建筑空間在這種當代理論和創作思想中不再是獨立于外部環境的空間,反而通過環境與建筑的互動構成建筑空間的動態、開放、不確定、無等級的變化。書中指出平滑空間賦予了建筑思想思考環境與空間之間的結域、解域和界域化。此外,基于空間界域概念,界域建筑思想應運而生,并以地形擬態建構、地勢流變建構和界域情態建構為創作手法。在哲學維度上,提出這種建筑思想等于突破了黑格爾為代表的現代哲學關于現實性和可能性之間的二元對立,并把焦點放在德勒茲所謂的潛在、現實化和反現實化操作中。
至于關于“通感”建筑思想,書中運用了德勒茲的著名概念“無器官的身體“,其集中討論在建筑空間中的身體感知的真實狀態,并借此構成身體與建筑形式即意義之間的互為生成的思想。無器官身體概念揭示了建筑創作如何和身體不同層次的感覺和體驗發生作用,讓建筑思想中生發了以”身體-感覺“、”身體-事件“、”身體-媒介“為核心的”通感“建筑思想,并引申”感覺的建筑形式分化“、”事件的建筑形式生成“、”媒體的建筑形態拓展“三個創作手法。作者的見解闡述證明了德勒茲的身體哲學對現象學身體圖式的突破,身體不僅僅是綜合的意向性運動,反而成為干擾意向性對象的變量。
最后,關于“中間領域”建筑思想,著作以德勒茲的動態生成論為基礎闡明此建筑思想的創作邏輯。作者對“中間領域”的差異性內核進行闡釋,發現了該建筑思想和德勒茲生成論中“塊莖”思想的同構性,提出了“中間領域”建筑思想中的“動態多元共生“、”差異化生態意義生成“、”聯通式自組織更新“的建筑思想,并建構圖解的”中間領域“建筑生成圖式、塊莖的”中間領域
“生成組式、游牧的”中間領域“建筑生成變式三個創作手法。誠然,著作提出的建筑思想體現了德勒茲提出的析取綜合(disjunctive
synthesis),因為“中間領域”思想讓建筑不能被輕易落入某一種二元結構,并建構了一種中間狀態,恰恰和析取綜合的操作相一致。
作者:張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