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底,國內拍賣市場的焦點再次聚集杭州。西泠拍賣,傳承自百年西泠印社的金石文化,以“誠信、創新、堅持”為宗旨,致力于打造兼具文人情懷與生活雅趣的收藏平臺,成為藏家年度必赴的重磅拍賣行之一。
本場拍賣中,觀云堂主人的陶瓷收藏尤為引人注目。憑借對歷史與藝術的深厚熱愛,觀云堂主近20余年間廣泛搜求海內外古陶瓷珍品,蔚然成一家之藏。其收藏既涵蓋傳承有序的歷代名窯精品,也包括明珠暗藏的罕見遺寶,件件追求“真、精、稀”,既見標桿之作,更有拍場難得一見的高品。
本場領銜重器
其中,大維德爵士舊藏的“吳明之”款定窯白釉印花碗和來自蘇富比的磁州觀臺窯白地黑剔花嘟嚕瓶,堪稱歷年拍場皆難得一見的重器。這些瓷器不僅代表了各窯工藝之巔峰,更是歷年來拍場少見的重量級藏品。這兩件藏品也即將于12月29日晚間7點迎來一次難得的公開亮相,為藏家提供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大維德爵士舊藏-北宋- “吳明之”款定窯白釉印花碗
英國珀西瓦爾·大維德爵士及其中國藝術基金會舊藏,源于倫敦蘇富比2014年11月5日拍賣專場:Fine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 編號:Lot 63
此件珍稀的定窯作品,來自上世紀歐洲頭號中國陶瓷收藏巨擘、英國的珀西瓦爾·大維德爵士的舊藏。此碗原為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收藏,大維德爵士過世后,該基金會一度營運困難,由于此碗原共有一對(另一件現陳列于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專廳展柜,藏品編號為137;本件拍品的原藏品編號則見于器足,為138號藏品),該機構不得不選擇變賣其中一件以換取維護資金。
大維德爵士傾畢生心血、散盡家財于熱愛的中國古陶瓷收藏志業,早年收集的其他藝術器物后來也已陸續散盡,改向專注于古陶瓷版塊。他的中國古陶瓷個人收藏等級之高、品質之精,堪稱世界第一。其陶瓷收藏體系完成后,即封山不予對外商業交流,只用以學術研究和藝術宣揚,并推動倫敦大學開設了歐洲第一個中國考古專業。是以與其他大部分歐美中國藝術收藏家不同,在藝術市場上流通的大維德舊藏中國古陶瓷,實屬鳳毛麟角,更別說其宋瓷精品系列的藏品,迄今為止幾乎僅此一例。
本品白瓷釉質瑩潤,白中閃青、釉厚處微帶茶黃。碗外壁用五代-北宋早期定窯多見的篦刀剔刻窄長蓮瓣工藝,內壁模印滿工的纏枝芍藥花。器身、底足滿釉,芒口覆燒。碗壁極巧薄輕盈,采用深剔半浮雕加模印花的內外雙面裝飾,工藝高超,工序繁復,制作難度極大,在所有宋瓷碗具制陶工藝中都極其罕見。該碗外壁隱見坯旋紋,可見應是先拉坯成型,并以陶范壓印內壁后,再精修剔刻外壁,而并非是宋瓷印花器常見的整體模合范成工藝。該陶范的滿工雕刻也遠比北宋耀州窯和金代定窯的常規印花制范精細得多,纏枝芍藥花極其生動寫實,布局繁縟周密卻絲毫不雜亂,葉子形態各異,飄逸動感,葉脈的細節均纖毫畢陳。
或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釉藥配方采用了類似五代定窯偏清透、閃青的配方,而非定窯多見的茶黃牙白乳濁釉,方能比較清晰的呈現出范工的雕花細節,瓷化度也更高。此類白釉釉質也僅見于定窯產品。而遠非同期仿產定窯白釉的北方窯場如山西平定、介休、北京龍泉務窯甚至臨近的井陘窯的類定或者定窯系產品特征可匹配,更與南方景德鎮等窯場仿產定窯產品的所謂南定的影青釉天淵之別。
該器的特殊珍稀和特別制作,有別于常規量產的大宗產品,工匠將之視為自己的得意之作,作者特地將個人署名“吳明之”的私款也一起雋刻于陶范,隱藏在密集葉片中。這在瓷器中是極其罕見的,一般也就偶見有墨書姓氏或商號于器底。
這種隱匿的署名方式,在宋代的書畫等藝術創作中也每有例證,譬如宋畫第一神品《溪山行旅圖》的考證,也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李霖燦,在圖中右角樹陰的隱秘角落發現“范寬”兩字,最終才得以確證是范寬真跡。很顯然,該制陶或者制范工匠是將此器視為一件能體現自身藝術家水準的精美藝術品,而不僅僅是一件裝飾華美的日常使用器。
定窯類北方白瓷,大凡是外壁剔刻長窄蓮瓣的,斷代上限為五代,下限為北宋中期,這幾乎是常識,有豐富的陶瓷考古資料充分佐證。所以此件印花碗,并非是金代或南宋的制器。斷代北宋早或中期產品無疑。
中國古文化藝術品收藏專家、秋水堂堂主萬斌認為,綜觀本件拍品,在宋代時候就已是難得一見的創作型藝術珍品,而并不僅僅因為后世收藏和考古才被附加價值。五大名窯的高路份,也是傳承顯赫、來歷分明的傳世典藏,尤為難能可貴。同時,這也是多年來為數不多的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全球第一藏家大維德爵士珍藏的機會。
北宋晚期-金早期 磁州觀臺窯白地黑剔花嘟嚕瓶
北宋晚期-金早期 磁州觀臺窯白地黑剔花嘟嚕瓶,源于紐約蘇富比2006年3月30日春季大拍專場:Chinese Work of Arts,編號:LOT 0029
河北磁州窯是中古至明清時期的北方核心窯場,與南方景德鎮窯場駢儷爭鋒,集其時陶瓷裝飾工藝之大成,并以之為工藝創作中心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磁州窯系,陶瓷史地位極其重要,宋金時期其影響力和生產規模實為諸窯之魁。以磁縣觀臺鎮為中心窯場,北宋中期至金代早期為生產發展巔峰期,磁州工匠以高超的藝術創造力,剔花、彩繪、篦紋劃花和天目黑釉等其裝飾技法首開先河,極大推動了全國各地窯場陶瓷裝飾工藝美術的發展。
其中磁縣觀臺窯北宋中期創燒雙色地的剔花工藝黑白對比效果強烈,剔刻刀法流暢,古樸大氣又繁縟華麗,雅致卻不俗,最具藝術感染力和市場號召力,也為中原地區的定窯、焦作當陽峪所仿效,均作為各自的高端產品參與競爭。日本匠人將這種雙色剔花技法稱為“騷落”,高度推崇,一直是深受世界各地公私藝術收藏機構器重的宋瓷名品,陶瓷收藏版塊缺其不足以成席。
剔刻牡丹為磁州窯白地黑花騷落最具代表性的裝飾題材,除了故宮博物院等國內重要收藏外,因為歷史原因,其傳世器大多流散在海外各大館所,以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日本京都及東京國立博物館等該類題材傳世器,存世數量稀少,多以梅瓶、長頸瓶、罐類為多,國際拍賣市場偶有出現,價格居高不下。尤以吐魯瓶或稱嘟嚕瓶、小口瓶的器型最為稀少,存世僅見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一例年份稍后的金代制品。市場另有兩例傷修器,卻是劃花工藝為主。本品此件最典型的北宋晚期-金早期觀臺窯騷落牡丹吐魯瓶,亦為藝術市場迄今為止僅見的一例,殊為珍貴難得。
參閱:《世界美術全集12——宋》,日本小學館,1977年,頁240,圖233,11世紀末至12世紀前半葉磁州窯白釉黑花牡丹紋瓶;頁278,圖288,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11至12世紀磁州窯白釉黑花牡丹紋瓶。
本場其他罕見佳器
吉州窯黑地白剔花折枝梅紋梅瓶
釉質滋潤,發色黑如漆,品相完美,堪稱二十年來拍賣市場上出現同類器物中品質最高者。
“官”字款定窯白釉小玉壺春瓶
來自嶺南一位陶瓷學界國級名師前輩的舊藏,為標準玉壺春式,釉色呈淡雅牙白,腹刻寫意萱草,底部有“官”字款,足見其出身的高貴顯赫。尺寸雖小而制作一絲不茍,通體拉坯再薄修,小而極精、小器大樣,屬極為罕見的珍品。
湖田窯青白釉筆山
影青瓷作為千年瓷都景德鎮窯場的招牌,當然不可或缺,洞湖泛舟筆山展示了儒道寄情山水、回歸自然淳樸的飄逸豐神和出世心境。
所謂器以載道,這些傳世珍品不僅展現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藝,更折射出了藏家的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觀其物則知其品鑒閱歷之深,感受其藏品背后的深厚歷史底蘊與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