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幼小時候的事情都是后來長輩告知的。比如,我生于1938年10月1日最初我自己不會知道,是上學時母親去學校登記的。后來與咱們的國慶節同月同日,雖屬巧合,卻每逢生日都與我國人民普天同慶,雖取名“鄧惠伯”,卻也可稱為“鄧國慶”。2014年是我國建國60周年大慶,我個人從藝也走過了60周年歷程,因此對60周年從藝展更平添一份喜慶和意義。
我的父母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曾在西藏工作和生活。大概是3歲左右,母親告訴我,我的出生大概與西藏上層有著某種血緣關系,后流為傳說。待我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后,先后在苗家、傣寨、維吾爾村莊生活勞動,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自然地感到自己就是他們的一分子,和他們是兄弟姐妹。甚至回到北京,在街頭也不止一次有維族兄弟主動向我招呼:“ yaksumsez”。的確,漸漸地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許多民族都融合到一個整體的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和文化淵源之中了。因此,我在旅居國外時,別人問我,你是哪里人,什么民族等。我就大聲地告訴他,我是中國人,我是中華民族的子孫。
我出生在天府之國的嘉陵江上游,那里山川秀美,林木蔥郁,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更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的積淀,代代英杰名士輩出。我從小受中華文化的熏陶,在中華文化的搖籃中成長起來,在生活和工作的歷程中使我在心靈深處得到不斷豐富中華文化積累的環境和機會,并有了進一步深層次地認識、思考和研究中華文化的需要和進展。從青年時代起,我走遍了從林海雪原到椰林竹樓,從天山南北到江南水鄉,從青藏高原到名山大川的祖國大地......,錦繡山河和人物風情撫愛過我的體格和肌膚,沁滲著我的身心。因此,當我最初拿起畫筆的時候,就一直懷著崇愛和膜拜的感情去描繪它們。
改革開放以來,我學習和研究東方美術史,這門學科涉及我國以外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三十多年來,我去了不少國家和地區,從文化本源全方位地去學習和研究他們的美術?,F在人類文明史中,中華文明是最具獨特異質的,流傳最為悠久的,富于深厚內涵的文明,它引領著人類文明史的一個很大的部分。因此,我在國外學習、研究和考察了許多美術之后,我探索和吸取過它們的一些元素,但終究取為我用,不管自覺不自覺,仍回歸到我中華文化的原點上。
每個人的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按人們愿望一樣來個“二輩子”,也不可能像宗教解釋的一樣“輪回再生”。一個人的一生怎么過,都取決于他本人的人文背景和個性以及社會環境變遷等因素。至今,我的人生可以說是藝術的人生,數十年中,沒有離開過美術和美術創作。因為它,使我數十年平穩地一路走來,因為它,曾使我在窮困饑餓時,獲得薄資和果腹,因為它,曾使我蒙受過羞辱和冤屈,因為它,使我數次逢兇化吉,使我數次遇險旅夷。青少年時期,獲得了基本的文化知識和美術造型能力,就注定了用畫筆去謳歌和贊美祖國河山錦繡和人民的淳樸美麗的風采是我的天職?;蛟S我還做得不夠或不好,畢竟是在艷陽朗朗或風風雨雨之中走了過來。
回顧幾十年的藝術生涯,我要深深感謝我的啟蒙師長。我剛進小學時,個子小,腦袋大,鼻涕流過河,被女老師評為“又懶又蠢”。沒想到,過了一學期,換了一個叫鄭瓊芳的女老師,她美麗高挑,對孩子們老是掛著笑容。她講課,我聽得特別好,記得特別牢,我的學習馬上出類拔萃。此后,我在各類考試中總是優秀,自學科目總獲成功。這就是智慧的啟蒙,點道之悟,影響了我一生。進入初師,美術教師曾慶緒,他是省立藝專畢業的資深老教師,他的素描、色彩,中國畫,書法篆刻,學識技藝全面精到。曾老師發現了我的繪畫才能,對我的鼓勵和美術基礎的習得影響至深。當我進入西南師大的時候,從法國留學和在法工作后回歸祖國的張宗禹教授,他是學習法國古典油畫的,他的作品是安格爾、大衛特一路的,他畫的靜物,可說是歐洲古典寫實主義的直傳。也許我是新生中年紀最小的男孩,張老師特別喜歡我,常常將我叫去他的住所教授我法語。在60年代初物質生活困難的年代里,年節里又邀我去他家過節。在文革后期,他獲“解放”后,又專約我去他那里,他像待自己孩子一樣,讓我和他住一間大床。70年代初,因為美術創作,先后在重慶七星崗、江北觀音橋,成都勞動人民文化宮等地與淵源于中大藝術系徐悲鴻先生一脈的,內蒙古出生的滿族山水畫名家岑學恭老師在一起,先生溫厚善良的人品,嚴謹雄健的畫風,他筆下的丘壑云水,給了我對山水畫的最初的理解和把握。后來,進了北京,有了幸福地直面我國近現代在美術界引領一個時代的學者、畫家的機會,成了他們的學生、弟子。他們是常任俠、張安治、金維諾、啟功、黃胄、何海霞、吳作人、江豐、朱丹、李可染......,他們的灼知碩學,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對美術的學習、研究和創作。上述不厭其微地舉出了在我藝術人生的幾十年里,對我的成長和發展都有亦師亦父的深刻影響。在他們的教誨和引導下,使我逐漸進入我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殿堂,使我逐漸感知和理解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并自覺地學習和傳承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而我列舉上述亦師亦父的長輩們,正是我傳承優秀傳統的指示塔,他們的人品和碩學也是我傳承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津梁。
在繪畫方面,在一部代表我國優秀傳統的浩瀚的美術史籍中,我特別著重對兩晉唐宋以來的優秀畫風和畫家,顧愷之、謝赫、王維、周昉、張萱、李公麟、韓干、董源、荊浩、居然、馬遠、夏圭、李成、范寬、趙佶、許道寧、元明以降的倪瓚、趙松雪、黃公望、王鑑、王翚、陳洪綬、龔賢、石濤,以及近現代任伯年、齊白石、張大千、何海霞、黃胄、李可染......等系列畫家和畫風的學習和研究,傳承他們的優秀精粹就是傳承我國繪畫的優秀傳統,就是具體地通過自己的創作來傳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
藝術的發展在于不斷的創造。任何因襲和搬弄前人的成果都是停滯和倒退的。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創造。在藝術的創作活動中,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面前,我們必須不斷地慎微地在實踐中去深刻思考,去認識、去琢磨、去研究,哪怕在精神層面、文化內涵、形式表現方面,能濺出一星半點新的火花,我們就能有所創造,我們對優秀傳統的傳承,就可能有細微的發展。
我生在中華,長在中華,在中華文明的熏陶和哺育中長大,我深深地感謝我的父母師長,讓我的藝術實踐能匯入傳承偉大的中華文明優秀傳統的滔滔洪流,讓我的藝術人生能為我的偉大祖國、我的偉大人民盡到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