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地點:謝子龍影像藝術館三樓6展廳
策展人:張營營
自卑亭
策展人:張營營
溯源至岳麓山腳下那座聲名遠播的古亭,其名取自《中庸》“登高必自卑”的古老智慧。它本意諫言世人,行遠自邇,求學問道須懷謙卑之心,循序漸進。然而,在當代社會的喧囂語境中,“自卑”二字更多地與一種普遍性的內心困境相關聯——它是個體在高速發展的經濟、疏離的人際關系與技術性失業的陰影下,所滋生的一種自我否定與焦慮狀態。本展以此為名,并非為了沉溺于這種情緒,而是試圖借用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構建一個讓“自卑”被看見、被審視、被轉化,并最終與自我達成和解的藝術場域。
藝術家陳牧甜,作為一位深耕于長沙本地的女性創作者,其藝術血脈中天然流淌著與湖湘傳統文化的深刻聯結。她從馬王堆出土帛書中那飄逸靈動的文字符號與質感中汲取靈感,亦將湘繡等傳統手工藝的細膩溫潤融入當代表達。
然而,這種傳承并非簡單的形式挪用,而是一種創造性的轉化。她對馬王堆漢代帛書的援引,也非膚淺的東方符號的拼貼,而是一次恰如其分的“文化基因轉譯”:在她的手中,帛書的古意演變為記錄當下日常的流動詩學;傳統的女紅針黹,則化為了對廢棄衣物與布料進行“立體繪畫”般創作的當代語言。
在當代藝術的譜系中,物的轉向與后媒介狀態的探討已是主流,陳牧甜的“自卑亭”個展,可被視為對此脈絡一次極具在地性智慧與女性主義敏銳度的深刻回應。
陳牧甜的實踐巧妙地游走于藝術史的若干節點之上。首先,她的作品與上世紀后半葉的“纖維藝術運動”和“軟雕塑”形成歷史的延續與對話,但她并未止步于對材料形態學的探索,她所選擇的媒介——廢棄衣物——在消費邏輯下被視為無用的廢棄物,是高度符號化的現成品,它們承載著身體的記憶、社會的規訓與消費的痕跡,堪稱一種“社會皮膚”。
藝術家通過縫紉、編織、打結、刺繡等原始、最具溫度的手工勞作,將它們從“被拋”的命運中召回,賦予其新的形體和主體意識。這不僅是材料的“再生與轉換”,更是一種深刻的社會隱喻與人文關懷。她提示我們,那些被進步浪潮所拋棄的人與物,其價值與尊嚴同樣值得被審視與珍視。這令人聯想到阿爾特·波維拉(Arte Povera)“貧窮藝術”中對原始材料與神話元素的運用,但陳牧甜更側重于材料的傳情性與傳記性,使這些“廢棄物”從商品循環的“剩余物”,升華為承載集體無意識與個體生命史的“神圣物”,從而對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所描繪的“被拋狀態”進行了一次詩意的抵抗。
那一件件狂野、柔軟而又充滿詩意的作品,仿佛是這些沉默物件的集體宣言,在展廳中低語著它們曾經的故事。
展覽空間被構思為一場循序漸進的內心旅程。從直面“存在與自卑”的起始,穿越探究藝術深邃與神秘的“黑山雨林”,步入作為能量核心的“冥想空間”,再抵達融合傳統與當代結合的“帛書的后裔”,最終進入可親身參與的“互動空間”。五個章節,環環相扣,引導觀眾完成從內省到釋然的全過程。貫穿其間的五個形態各異的當代“自卑亭”,是這一展覽的物理錨點與精神驛站。它們或是光之峽谷,或為冥想室,或是柔軟的觸摸空間,其功能與形態的多樣性,恰恰隱喻了人們處理自我情緒的多元路徑。
本次展覽“自卑亭”,是藝術家陳牧甜構建的一個復雜、多義且充滿智性張力的藝術系統。它不僅在形式上探討了纖維、現成品與空間的關系,更在觀念層面,將對藝術史的思辨、對文化傳統的轉譯與對當代人類精神狀況的深切關懷緊密交織。
在這里,藝術不再是審美的裝飾,而是如策展人所言,成為一種在心理學層面給予精神補償的“生存之本”,一種在物欲橫流的時代,通過最質樸的勞作,尋回主體性的哲學實踐?!白员巴ぁ彼鶚嫿ǖ?,遠不止是一個藝術展示的空間,更是一個心理的療愈場所,一個情感的棲息地。在這里,藝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審美客體,而是成為一種觀照內心、連接彼此的媒介。
我們邀請您放慢腳步,在此駐足、觸摸、冥想。感受“有風的風景”中那溫柔的呼吸裝置所帶來的寧靜,思考“黑暗不是唯一”所傳遞的希望,并在觸摸空間中與那些細膩的“怪東西”默然對話。最后,留下你社會性“自卑”的形狀。
陳牧甜
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現工作和生活于長沙。
陳牧甜的近期個展包括:《行走,觸,自然》,拱形畫廊,上海;《軟面迷宮》,蘇州灣數字藝術館,蘇州(2023);《軟偶》,飛地藝術空 間,深圳(2023); 《花園與花邊》,飛地藝術空間,深圳(2022),《游樂園瑪祖卡》,裕湘紗廠,長沙(2018)。主要群展包括:《遷徙》,深圳美術館,深圳 (2024),《游牧在南方》,坪山美術館,深圳(2023);《引力場:第五屆深 圳當代藝術雙年展——地緣詩集》,大芬美術館,深圳(2023);;《 藝術中國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2016)等。她的作品被中央美術學院、梅溪湖藝術中心、湖南省美術館、蘇州灣數字藝術館等藝術機構以及私人收藏。
張營營
策展人
獨立策展人和寫作者,第15屆上海雙年展的策展人團隊成員之一,也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青策計劃2019”獲選策展人。她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并獲碩士學位,其豐富的創作經驗促使她立足于藝術內部進行思考,并從創作過程中獲得策展的方式與方法。她致力于研究藝術語言、工具及方法在當今社會的外在表征與內在含義,并長期關注以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為代表的藝術展覽的機制與發展。
她策劃過的展覽有“雕塑小史:時間沉淀物”,山中天藝術中心,北京;“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進的藝術工具”,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LEXICON未來之詞”Stephen Gleadow工作室策展項目,北京龍塘藝術區;“關于她自己–合頁”行為藝術表演項目& “下一個步伐”,MG Space;“一陣春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綠島:康海濤個展”,偏鋒畫廊;“諸歧路:不同的 / 潛在的 / 流動的”,Arch Gallery;“軟面迷宮:陳牧甜個展”,蘇州灣數字藝術館(EDCC);“洶涌的房間:尹朝陽個展”,偏鋒畫廊; “皮毛 & 原始的金黃:伍偉個展”,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夜鶯吟唱:陶顯個展”,飛地藝術中心;“J. Yang”,魔金石空間;“花兒:郭隆耀個展”,MG Space;“周棟:野生現場”,重美術館;“軌跡:劉亞洲個展”,楊畫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