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納畫廊榮幸宣布將于2025年11月22日至2026年1月22日,于北京空間推出藝術家何采柔的個展 "Vera"。作為藝術家在香格納北京的首次個展,展覽敘事線索從何采柔長期以來塑造的 "Vera" 的行為軌跡延伸,通過影像、繪畫與雕塑等媒介,建構出一套多維度的觀察系統,探索日常生活流動中的不確定狀態。
展覽核心系列作品《Before it Happens》(2025)通過局部分解動作來觀察人們行為的細微層面:表演者以極度緩慢的方式執行日常任務——熨燙、擦拭、清潔、化妝。而當這些片段被加速至“常規”的節奏時,表面上動作恢復了尋常的流暢,卻潛藏著異常般的不協調。那些無法被掌控的自然元素——熨斗升起的煙霧、玻璃上霧氣復原的速度、眼神閃動的瞬間——與機械化的身體行為交疊,在畫面中呈現微妙的錯位。日常勞動的實用功能被剝奪,取而代之的是儀式化表演,而這種重復與中斷恰恰暴露了秩序的脆弱本質。
藝術家將曾在劇場工作中獲取的“導演視角”與空間思維引入藝術創作,展覽空間作為一個具體的敘事結構:人物的動作、物件與外在的凝視產生復合的交互關系,在這樣的架構下,"Vera" 同時作為表演者與容器,她既是被還原為功能的身體,也是不可控元素的媒介,這一雙重性將隱匿于秩序深處的流動浮現在觀者的感知中。
而何采柔的作品在勞動與儀式的交叉點上,也許也映射出某種悖論:我們既渴望突破日常的限制,又無法擺脫對機械化安全感的依賴。而當重復的節奏被不可控因素打斷,人們到底是在建構秩序,還是在消解意義?
關于藝術家
何采柔,1983年生于臺北,現居住、工作于臺北。
跨領域藝術家,加州大學國際關系學士,愛荷華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除了繪畫、雕塑作品,自2010年亦開始嘗試編導工作。無論是以繪畫、裝置或表演的方式創作,何采柔的作品以局部分解的動作,探討社會行為(消費、服務、__等等)與日常物品的物質性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日常例行公事的碎片化解構和重復呈現,傳達了我們生活的親密性,同時也突顯了我們在自己與現實之間感到的疏離感。她的創作一方面包圍著觀眾,卻又與其保持對峙的狀態,讓日常的片刻成為了一道風景或儀式。
重要展覽包括:連接的身體 — 亞洲女性藝術家,(國立現代美術館,首爾,2024);NGV 三年展 2023,(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墨爾本,2023);HYPER DIGITAL FORCES,(博魯桑當代博物館,伊斯坦布爾,2023);新加坡國際藝術節:表演的深度剖析 — 某些人,(The Arts House,新加坡,2023);未至之城:亞洲藝術雙年展,(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2021);藝術為什么重要:2021兒童雙年展,(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2021);我們并非獨自做夢:亞洲協會三年展,(亞洲協會博物館,紐約,2021);暗光,(昊美術館,上海,2020);橫濱三年展:馀暉,捕捉光的碎片,(橫濱美術館,橫濱,2020);緊急中的沉思,(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20);澳亞藝術節,(藝術空間畫廊,阿德萊德慶典中心,阿德萊德,2019);事故 NO ON:何采柔個展,(TKG+,臺北,2019);第九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布里斯班,2018);觀海中:釜山雙年展亞洲特別策劃展,(高麗制鋼水管工廠,釜山,2014);返常:亞洲雙年展,(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201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