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程辰
協辦單位:北京中關村永豐產業基地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實創億達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北京仲量聯行物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
學術主持:彭鋒
承辦單位:北京市海淀區壹美美術館
壹美美術館榮幸地宣布,“暖——徐紫迪作品展”將于2025年11月15日正式開展,開幕式于11月30日舉辦。作為壹美美術館“青年藝術家計劃”的項目,本次展覽由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壹美美術館承辦,特邀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彭鋒教授出任學術主持,程辰擔任策展人,通過呈現青年藝術家的生命體驗及媒介表達,洞見當代青年藝術生態。
展覽展期至2026年1月11日,在壹美美術館二層集中呈現藝術家徐紫迪的200余幅油畫、素描和速寫作品。這些作品是對他學術研究的階段總結,也是對其創作理念的具體展現。在此,我們會看見徐紫迪對古典藝術的一種執著的堅守,看見他對家庭日常中轉瞬即逝的片刻近乎虔誠的記錄。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徐紫迪的作品表現一種人的關懷,他描繪的是人類共通的情感,這種對人性溫暖的感知與描繪,在當今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壹美美術館一層,“無盡的重啟——陳抱陽作品展”同期開展?!芭焙汀盁o盡的重啟”并置在美術館中,將古典媒介與人工智能藝術共同展現在觀眾面前。它們沒有新舊之分,有的只是藝術家在世界的此刻決定關注的焦點。在歷史里尋找斑斕,抑或在未來中嘗試呼吸,都是關于藝術的一場又一場復興。
前 言
彭 鋒
畫如其人。這里的“如”通常理解為“像”,而“像”又通常理解為“形似”,但畫無論如何看起來不會像畫家,除非畫家只畫自畫像。
然而,當我們說畫如其人的時候,通常不是指畫家和他的自畫像。如果畫家畫出了逼真的自畫像,我們通常會稱贊他畫得像,而不會說畫如其人??磥磉@里的“如”不能理解為“形似”。
“如”的確不能理解為“形似”,否則文如其人、書如其人就都無法得到解釋,因為文與書都不可能在字面意義上與人形似。
那么,我們說畫如其人的時候,這里的“如”究竟意味著什么呢?難道“如”的意思不是“相似”嗎?
“如”的確意味著“相似”,但“相似”不只是形狀相似,也可以是別的方面相似,如感覺相似。當我們說畫如其人的時候,通常指的是畫家和他的畫給人的感覺一樣。
在體現感覺相似上,自畫像沒有什么優勢,由于自畫像容易讓人看到形狀相似,反而不容易讓人感到感覺相似。為了突顯感覺相似,畫家甚至愛畫抽象,因為抽象阻止觀眾看出形狀相似,迫使觀眾去發現其他方面的相似。就表達感覺相似而言,具象繪畫比抽象繪畫更困難。
紫迪在具象繪畫領域深耕,他畫身邊的人和物,也畫自畫像。然而,不管紫迪的畫看起來像什么,它們最終都像紫迪自己,都是紫迪的“自畫像”。當然,這里的“像”不是指形狀相似,而是指感覺相似。
藝術品和藝術家之所以給人感覺相似,原因在于二者例示了同樣的情感調子。杜甫的詩和杜甫都例示了沉郁,李白的詩和李白都例示了飄逸,紫迪的畫和紫迪都例示了溫暖。
紫迪的暖不僅體現在他的畫面上,也體現在他的研究和教學上,體現在他的為人處事上。
在公眾心目中,藝術家給人的感覺通常比較酷,因為酷讓人感覺更像藝術家。紫迪反其道而行,他從不掩飾自己天然的暖。紫迪的暖是如此典型,以致給人一種酷的感覺。當然,暖得酷比冷得酷要困難得多,就像用具象來表達感覺比抽象要難得多一樣。紫迪用他的難度和堅守,用他的熱情和能量,將日常的平凡變容為藝術的輝煌。
看見——徐紫迪作品展
程 辰
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讓一切“瞬時可見”,甚至“觸手可及”。全新的科技邏輯重塑著現代人的視覺經驗和潛意識,肉身的局限性在縮小。我們習慣在各類屏幕上瀏覽海量畫面、視頻和資訊,卻越來越少地以一種平靜的姿態去感受自然中的微妙光線、家庭日常里的溫柔瞬間和人間煙火中的瑣瑣碎碎。身邊的真實世界,讓我們更清晰地看見徐紫迪對古典繪畫的堅守,也正是因此,我們開始回望“看見”的暖意。
“暖——徐紫迪作品展” 是對其學術研究的階段總結,也是對其創作理念的具體展現。多年來,徐紫迪將研究重點放在維米爾身上。他長期梳理這位荷蘭黃金時代畫家的繪畫語言與精神核心,并把對古典藝術的思考轉化為自己的創作底色,始終體現著執著的藝術堅守。在他的畫筆下,我們看見一種以古典的眼光凝視家庭、擁抱生活的真誠視角。貢布里希曾言道:“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而已?!毙熳系险沁@樣一位藝術家。他為我們重拾逐漸失落的視覺經驗和生命體驗,用細膩的筆觸捕捉生活的本真之美,在古典與當代生活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看見”從來不是簡單的視覺行為。我們的眼睛總是在有意無意中尋找意義與秩序,與內心的所知所感發生關聯。這其中包含了文化認知、情感注入與心理理解。對于徐紫迪而言,“看見”維米爾和他的作品意味著對古典藝術的回望和對現代生活意義的探尋。維米爾的繪畫以靜謐的構圖、柔和的光線與對日常場景的詩意捕捉,成為荷蘭黃金時代藝術的典范。他筆下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等作品,在平凡的日常中挖掘出永恒的美感,以“真誠的觀看”和敬畏之心對待眼前的對象,用細膩的感知來表現畫面本質。這種“于細微處見精神”的藝術追求,深深影響了徐紫迪的創作。
如果說對維米爾的“看見”構建了徐紫迪創作的方法,那么對家庭的“看見”則是其創作的實踐落點。家庭承載人類最原始溫暖的情感,也是藝術中最常見的主題之一。從古典繪畫中的宗教家庭場景,到現代藝術中的日常家庭敘事,不同時期的藝術家通過各自的方式,詮釋著對家庭和家庭關系的理解與感悟。徐紫迪將目光溫柔地落在愛人、孩子與瑣事上,用近乎虔誠的態度記錄下轉瞬即逝的日常,將愛與溫暖提煉出來,使觀眾有機會在作品中回望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美好記憶。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徐紫迪的“看見”是一種人的關懷。他描繪的是親情、愛情與溫情,這些人類共通的情感能夠跨越地域、文化與時代的界限,引發所有人的共鳴。在當今這個充滿矛盾與沖突的世界里,這種對人性溫暖的感知與描繪,具有重要的意義。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技如何發展,人類對愛與溫暖的追求始終不會改變,這也是藝術常新的原因。
學術主持
彭 鋒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國際美學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兼理論與策展委員會副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201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22年入選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出版《現代意象理論與意象繪畫》《藝術學通論》等專著、教材和文集18部,《藝術的語言》等譯著(含合譯)7部,在《哲學研究》《文藝研究》《東西方哲學》(Philosophy East and West)《亞洲哲學》(Asian Philosophy)《美育雜志》(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美學雜志》(Rivista di Estetica)《哲學通報》(Filozofski Vestnik)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中英文論文300余篇。
策劃第54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等藝術展覽100余次,撰寫音樂劇、話劇、舞劇、電影等劇本10余部,應邀于世界美學大會、世界哲學大會、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等國際會議擔任主題講演、專題講演和對話嘉賓。
藝術家
徐紫迪
1988年生于黑龍江哈爾濱。200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本、碩、博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一畫室與造型藝術研究所,2009年赴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2018年獲藝術學博士學位。
2018年至2022年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2022年調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現任助理教授、研究員,從事油畫創作與西方美術史研究。
作品曾入選第十二屆、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第四屆、第七屆全國青年美展。著有專著《看見維米爾》(湖南美術出版社)、譯著《維米爾》(湖南美術出版社),于《文藝研究》《美術》《美術研究》等刊發表論文十余篇。曾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大學美育改革創新優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