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時間:10月24日(星期五)上午10:00
承辦單位: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協辦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師范大學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前 言
“傳承”始終是歷代畫家所面臨的共同課題?;谥袊嫷膶徝捞攸c,畫家的藝術發展需要在傳承與內修之間獲得最大程度的實現。白曉軍先生不僅追求創變過程的突破,更注重“正本清源”“借古以開今”的創作態度,強調山水畫應從研究筆墨入手,繼承繪畫的書寫性,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與個人體驗在教育實踐、育人過程中得以傳承發展,從而成為本次展覽最鮮明的核心價值。
白曉軍先生是生長在漓江邊的畫家,其山水畫創作建樹頗豐,題材多取自漓江流域的景觀,無論是崇山峻嶺、樹木繁茂的嶺南地區,還是“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百里漓江,都包含他濃郁的鄉土情懷,“以漓江入畫”成了他的創作機緣。白曉軍先生一直遵循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一藝術規律,依據他所擅長的喀斯特山石形態表現手法,含北方畫派蕭瑟簡疏之山水氣息,融南方畫派煙雨氤氳之溫潤筆性,成就了他豪邁而潤澤的山水大氣象。這種從“有意識”到“無意識”的創作過程,實現了白曉軍先生中國畫藝術語言的繼承以及個人藝術語言的塑造,在學術界獲得了高度贊譽。
而“關愛”,則是白曉軍先生的一項本職工作。白曉軍先生自2019年退休后,積極投入學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工作。作為一位學校藝術教育最初的參與者和實踐者,他始終不忘初心、持續關愛美術學院青年學生的學習成長,推動美術學院學科建設的發展。他經常深入課堂,與師生進行教學交流,強調從傳統筆墨入手,遵循并掌握傳統的筆墨秩序,正本清源,繼而進行當代中國山水畫的創作轉換,使學生深刻體悟:縱然中國歷代繪畫發展興替,中國畫的筆墨規律依舊“萬變不離其宗”,且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他還希望美術學院加強推動中國傳統藝術教育的力度,通過筆會、寫生、創作、展覽、研討的形式切磋技藝,碰撞思想,營造生動活躍的藝術生態,確立高遠的學術目標,積極推動形成新銳的桂林山水藝術創作勢力,為美術學院藝術創作和學科發展貢獻力量。
本次展覽共展出白曉軍先生近年水墨作品40余件,作品注重山水筆墨語言的建構,具有較強的學術價值,體現出白曉軍先生在山水畫領域的創作積累。展覽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神提供了生動的個案,為山水畫創作教學工作注入了新的面貌,同時使廣西師范大學關心下一代工作呈現出充滿關愛的新格局。
(文/陸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