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廳:三樓展廳二
本次展覽共呈現來自廣東省博物館及全國收藏機構的約200件(套)藏品,以時間為脈、以文物為證、以制度為線,展現廣東在國家對外貿易制度建設中的獨特貢獻與深遠影響。
秦漢時期政府已在嶺南沿海設置管理機構,至唐代出現了專門針對海外貿易的市舶制度,這一制度起初主要在廣州施行,至宋元時期逐步推廣至東南沿海的各個港口。宋代頒行的《廣州市舶條》更成為全國性貿易法規。
明代設立廣州市舶司,以朝貢體系統轄南海貿易。當15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廣東海外貿易制度尤具典范作用:16世紀率先轉型允許直接貿易,形成廣州-澳門體系;17世紀在粵海關與十三行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及「一口通商」政策推動下,中外科技文化深度交融,彰顯出「開放」與「互鑒」的共生。
新中國成立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采取經濟封鎖和貿易禁運,而「廣交會」在逆境中應運而生,沖破西方經濟封鎖,打開通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改革開放以來,從「先行先試」到「引領示范」,廣東長期穩居全國外貿首位,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貢獻寶貴的「廣東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