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地點:A4美術館 3F展廳
策展人:王文喆
藝術總監:孫莉
日常是什么?
是地鐵上被擠壓出的一個座位,是病房里冷白的墻面,是咖啡廳角落里靜靜生長的綠植,也是夢境里突然掠過的神鳥。
它們平凡到容易被忽略,卻又構成了我們真正生活的質地。
劉毅從2015年起,開始用手機作畫。他稱之為“手機繪畫”。在地鐵里、浴缸中、病房里,或是旅途間,他都會隨手掏出手機,用手指畫下眼前的風景與內心的幻象。十年來,他已經積累了五千余幅作品,像是一部不斷延展的“日常辭典”。
偉大的事物不一定在遠方,值得凝視的往往就發生在當下。
手指下的大世界
劉毅的創作,與他的童年經驗緊密相連。
因為先天性腿部殘疾,他的父母希望繪畫能成為他與世界交流的橋梁。無法隨意走出家門時,他父母就邀請世界進來:鄰里的小伙伴們走進家里,與劉毅一起玩耍。過家家的游戲里,他常被推舉為“父親”或“國王”的角色,而由于能說會道,他立刻贏得了周圍小朋友們的喜愛。那時的劉毅發現:只要找到一種表達方式,就能突破身體的限制,讓別人理解和靠近。
這種經驗成為他日后藝術的基石。手機繪畫的背后,其實是同樣的邏輯:先為自己開出一條路徑與世界交流,再共享出來,與他人相遇、發生聯系。
2013年,劉毅在大英博物館被浮世繪深深吸引,畫面里承載了江戶時代的俗世百態:市井、神話、風景、人物。它們并不依賴巨大的畫布,卻能以片段和日常的方式講述無盡的故事與復雜的人心。他意識到:敘事的力量,不在于畫布的大小,而在于能否讓生命力流動其中。在2014年,正是他兒子出生的年份,他每天帶著小筆記本陪產到孩子出生,記錄下太太和兒子在月子期間的場景。這樣的日常小畫的創作為手機繪畫埋下了伏筆。
他的第一幅“手機繪畫”是為學生制作的海報,靈感來自于一次在公園的教學活動。從此,他養成了隨時隨地用手機記錄生活的習慣:在地鐵上、浴缸里、醫院中……當手機成為他的畫布,手指成為他的畫筆,那種小而全的敘事方式在當代媒介里得以延續與放大。有限的屏幕上,既有風景與靜物這樣的可見之物,也有如情緒和思緒這樣的不可見之物,夢境、神話、想象同樣不斷出現;曾經只在書頁或版畫上出現的“私人詞條”,在屏幕上可以被無限地疊加、保存與傳播。當手機和手指成為畫具,圖像不再只是再現的載體,而是身體與精神的即時生成。
手機屏幕里的日常神話
劉毅的手機繪畫并不只是“隨手畫畫”。在這些圖像中,他捕捉角落的花石、天邊的一道云,它們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節奏,平凡的生活中依然潛藏著神話,無需解釋,也不受懷疑,只是活出了自己的生命力。
他的畫面既有日常的片段,也有神話的場景:他與山神搏斗,與巨大的自己對視,看著太陽降落,聽到鳳凰的聲音;既有具象的風景,也有夢境般的象征。它們像榮格在《紅書》里記下的私人日記——在深度精神的維度里,人和世間萬物、真實與虛幻,都在交談。尋找神話的意義在于超越個體局限,進入更廣闊的敘事。神話是一種共享機制,能將某個人的故事轉化為群體可以理解、認同甚至傳頌的形式。它也是抵抗消失與無意義的途徑。
每天,他把這些圖像上傳到社交媒體??床灰姷挠^眾在滑動中刷到它們,點贊、評論、轉發。于是,這些看似私人、片段式的繪畫,成了某種公共的共享。當日常被積累、記錄和充足,它便獲得敘事和象征的力量,從日常出發,最終指向永恒。
萬物皆小鳥
2022年4月3日,因為疫情無法出門,劉毅推開窗戶,聽到家對面蘇州河公園里的鳥鳴聲。他順手錄下并分享給朋友們,沒想到許多人因此感到慰藉。就在那一刻,他意識到:日常里的生命力原來是如此可貴。
于是他開始向外征集鳥鳴,逐漸形成了“鳥鳴電臺”——一個匯聚、記錄、分享鳥鳴的公共藝術實踐。它與“手機繪畫”有著相似的邏輯:手指在屏幕上的滑動成為身體的延伸,鳥鳴的錄音則是感知的延伸。兩者都將瞬間捕捉并傳遞出去,讓個人的日常在公共空間中擴散、回響。
很快,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條鳥鳴被收集進來,劉毅在手機里一邊聽著公眾發來的聲音,一邊畫下想象中的小鳥。小鳥輕盈而短暫,卻穿梭在日常的縫隙里,把看似孤立的生命經驗聯結起來。
從這里,“鳥鳴電臺”不斷衍生出各種形式的公共藝術實踐:工作坊、社群行動、裝置創作。2025年8月24日,劉毅攜手A4美術館、麓湖鳥類友好社區營造小組、麓湖公園團隊,以及龍門山遷徙猛禽監測與保護項目負責人沙丁魚,在“綠動計劃”的支持下,完成了一次防鳥撞藝術實踐工作坊。居民和觀眾共同創作了一系列防鳥撞貼紙,讓小鳥能“看見”玻璃,不再因誤撞而喪生。
接下來,A4美術館也將繼續與劉毅一起,啟動防鳥撞改造計劃。隨著秋季候鳥遷徙的到來,這項公共藝術實踐將為遷徙途中和棲息在此的小鳥們,建立一個更加安全的駐留地。
當小鳥能夠看見玻璃,當人類重新看見日常,我們或許也會意識到:藝術并不僅僅在展廳里,它更在那些守護與被守護的瞬間,在人與自然彼此回應的呼吸之間被點亮。
關于藝術家
劉毅
藝術家、公共藝術策劃人、“鳥鳴電臺”發起人,上海創新創意設計研究院公共藝術與設計實驗室主任,國際公共藝術協會(IPA) 研究員,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客座教授,61CREATIVE 創辦人。
劉毅通過繪畫、雕塑、裝置、影像、表演等不同形式的創作來探索身體與空間、精神與物質、個體與公眾、文化的在地性與抽離感等議題和關系。他日復一日的手機數碼繪畫創作中展現的古典造型與當代色彩的獨特風格詮釋了他對生命的好奇以及神話般的想象、個人的記憶和生活的經歷。同時他對數字媒介、物性材料與創作主題之間的敘事關系發生興趣,涌現了大量以日常生活和社會現場為語境的平面或空間藝術作品。